无论漫步于田边小路,还是匆匆于北上广CBD,敢穿超?短裤的男人是越来越少了,甚至偶尔有人露出腿毛浓密的大腿,还会被人偷拍发微博朋友圈——“今天我在街上看见了一个变态娘炮!”海边健身房之外的地方,二分三分短裤,似乎已经成了女性的专属。
很少有人会反问自己,凭什么鄙视男人在街上露大腿?其实,这种观念固化的时间,并没有很多人以为的那么长。
接下来你将看到:
●30年前,中国男人还穿超短裤来着
●男人裤子短,本来是件挺时尚的事
●男士超短裤的倒掉
为男人露大腿权利一呼的值班编辑 / 马马马
30年前,中国男人还穿超短裤来着
-+-
刚盖住大腿根的短裤、黄塑料凉鞋,偶尔再加一根革腰带,这是七八九十年代男生的夏季标配。
1974年,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儿童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里,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们就已经穿起了超短裤。1982年《心泉》里的苗族小孩卡里、1991年《屏幕奇遇》里的奇奇、1994年《我爱我家》里的贾志新……几乎所有八九十年代的国产电影电视剧里,男孩子们夏天都是清一色的短裤,勉强盖住要害的长度在今天看来,先锋性堪比国际一线品牌主打男性解放的春夏大秀。
●1974年 《向阳院的故事》,左一男孩裤子极短
校服也是如此。不同于现在大多数学校夏季校服的短衣长裤配置,八十年代后期至二十一世纪最初几年,短裤校服在中小学男生之间十分常见。数据显示,九十年代,广州有95%以上的小学男生穿只到大腿中部的短裤校服,初中生也有90%左右的夏季校服是短裤。
即使是八九十年代,超短裤还没有任何“不正经”暗示的时候,成年男人也很少穿超短裤上街。工厂有工服,公务员有着装要求,外资企业更不用说,“单位”的存在事实上让所有人都在体制内,即使是小商贩、个体户,也不会随随便便穿着短裤和人做买卖谈生意。当时成年男人最喜欢也最稳妥的穿法,还是黑西装西裤白衬衣。“大裤衩”对大多数人来说,始终都是夏天洗完澡坐在大树底下吃瓜时的装备设定。
●八十年代 男性西服
如果说当年短裤能大行其道,有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原因,那么为什么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有钱之后,男生的裤子反而越来越长了?其实,在短裤长度和出街频率这件事上,社会观念变迁才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现在男人能接受的短裤长度底线
同一条三分短裤,八九十年代只是“不正式”,现在却逐渐“不正经”起来。但是如果追溯短裤的发展史,在它最光辉的岁月里,短裤不仅足够正式,更是上流社会身份的
象征。
男人裤子短,本来是件挺时尚的事
-+-
虽然总有民间科学家力图证明短裤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老祖宗发明的“犊鼻裈”相比现代意义上的短裤,更类似于一岁小孩穿的开裆裤和日本相扑运动员的兜裆布,合裆短裤基本上只出现于插秧种田等情景中。
●元 赵孟頫《浴马图》
现代中国人的日常服装是全方位对接西方的,所以,要考察短裤的前世今生,还是需要回到古代的欧洲看一看。
裤子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西方历史上,与古罗马军团向北征战的时间点基本相同。在后来的上千年中,无论是裹腿、裤子还是紧身长筒袜,欧洲男人总喜欢把腿裹得紧紧的,这种显露下肢肌肉结构的审美情趣,与今天女性们的着装偏好极为类似。
●穿紧身裤的拿破仑
时间走到中世纪,消泯性别差异的长袍宽衣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裤子被定位为内衣。14世纪中期,男性开始穿从脚踝包裹到大腿根部的无裆紧身长裤“肖斯”。肖斯色彩艳丽,有条纹装饰,它的流行奠定了西方男性外穿裤子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男裤的形式更加丰富。16世纪出现了现代能外穿的连裆短裤雏形:传统肖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长度及膝的“奥—德—肖斯”(Haut de chausses)有宽松紧身两种,下半部分的长筒袜叫“巴—德—肖斯”。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们的短裤多为天鹅绒和丝绸质地,膝盖处有蝴蝶结装饰,裤管非常窄,刻意凸显腿部线条。
●路易十六的紧身短裤和长筒袜
十九世纪之后,朴素简洁的西装长裤替代了贵族的紧身短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短裤成了男孩子们的专属,换上长裤,就意味着长大成人。所以即使是炎夏,成年男人为了“成熟”,也拒绝穿短裤。
随着女权运动兴起,在男装界不入流的紧身短裤越来越受到女性的追捧。但是,对于中西方男性而言,短裤在近二十年的潮流里不光变得越来越长,而且始终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服装,再也无法获得历史上的“正装”地位。
几百年前,在西方上层社会流行过的短裤虽然不直接裸露肌肤,但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它们的紧身设计或许比露出大腿的短裤更加“娘炮”。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凸显男性下肢线条,为什么当年紧身裤能流行开来,现在超短裤却被鄙视?这和人们对男装功能的认知变化有关。
男士超短裤的倒掉
-+-
文艺复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服装最首要的任务不是区分性别,而是区分阶级。
法国大革命之前,贵族引领时尚潮流,男装极尽奢华,缀满缎带蕾丝,没有人会把这些装饰或者男性们的长发、香水、脂粉同“女性化”、“同性恋”联系在一起,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彰显
“高贵”。
●《绝代艳后》剧照
18世纪末期,男装迎来了被称为“伟大的男性化放弃”(Great Masculine Renunciation)的审美突变。男性放弃了所有艳丽、华美、繁复的装饰形式,服装开始趋向简洁、沉稳、朴素。剪裁简洁,颜色低调,形制单一的西装大行其道。
一方面,法国大革命使贵族的地位被动摇,革命者希望以统一着装的方式塑造新型社会。从理论上讲,这时的男性服装成为一种制服,不再追求外貌,而是要求劳动与平等。另一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男性“生产者”、女性“消费者”的分离空间(separate spheres)概念形成。
●1906年的男装插画
法国艺术评论家和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19世纪初期,出现性别角色分裂,产生刚健男性和温柔女性,19世纪是男性统治最显著的时期”。服装的首要目的从区分阶级变成了区分性别,另外,现代工业定义的的价值观不仅定义了男性化特征,而且反映在了男装上。
从某种角度上讲,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社会性别确立史。现代社会对男女社会性别的严密规训依然存在,温柔、粗犷、修饰、朴素、生育、工作……这些要素定义了什么是标准男性,什么是标准女性。
由于男性事实上处于更有优势的地位,女性的“男性化”尚可接受,而男性“裸露”身体,就被大多数人视为主动放弃男性化特征,因此格外不光彩,乃至“变态”。这才是普通人对男性服装所可能含有的“紧身”、“裸露”、“鲜艳”、“华丽”等元素持拒斥态度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高秀明,《男性服装史上“伟大的男性化放弃”原因探析》,《东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尹志红,《东西方裤子起源趣谈》,Fashion Color;
3.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姜吉林,《性别气质与性别霸权——对康奈尔男性气概相关理论的再思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5.刘传霞,《论男性性别身份认同与文化再现》,《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