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太美!真实的雪花什么样?

你知道雪花真实的样子吗?资深雪花专家Kenneth G. Libbrecht带你一起揭开雪花的神秘模样,专业,长知识,美!

简单柱体

六棱柱是雪花最常见和基础的几何形状。不同面的形成速度不同,雪花可以是一个六边形盘子或者是苗条的柱子(就像铅笔一样),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形状。简单柱体非常小,肉眼基本看不到。雪花晶体极少是完全平的。典型的装饰有不同的收缩,脊骨和其他特征。

星形片状

常见的雪花是薄的,片状的晶体,有六个较宽的胳膊组成星星的样子。表面通常装饰有精致并对称的纹路。零下2度到零下15度左右会形成片状雪花。

扇面片状

星形片状晶体在相邻的柱面之间有明显的脊骨。当这些脊骨尤其突出,这种晶体就被称为扇面片状。最简单的扇面片状是六方晶体被平均分成六块,就像切一个六边形的派一样。更复杂的样品在边缘处有突出的脊骨,片状的分支。

星形树突

树突也就是“树状”的意思,因此星形树突就是指带有分支和侧分支的片状的雪花晶体。他们算是非常大的晶体,典型的具有2-4mm直径,肉眼可以很容易看到。

星形树突显然是最流行的雪花晶体样式,可以在假日的装饰品中经常见到。你可以通过放大镜观测这些晶体。

羊齿状星形树突

有些星形晶体有太多的侧分支,看起来像蕨类植物一样,我们把这些晶体称为羊齿状树突。这是一类个头最大的雪花,通常掉在地面上时的直径有5mm甚至更多。尽管具有如此大的尺寸,这些雪花同样是由水分子一个接一个形成的单个晶体。

一些雪花几乎只有星形树突和羊齿状星形树突两类晶体。这些雪花集结足够多可以挡住视线中的一切物体。他们算得上是最好的雪了。这些晶体非常轻薄,能够得到低密度积雪。

空心柱

六棱柱的端部通常有锥形的空洞区域,这种形状称为空心柱。这些晶体很小,你需要一个很好的放大镜才能看到空心区域。你可以留意下柱子的两端空心是对称的,有时候端部会长过了,就会将空心区域包在冰内。

针状

针状雪花是在零下5度左右形成的细长、柱状晶体。如果落到你的衣服上,他们看起来就像白头发的一小段。关于雪花晶体有一种很神奇的现象,这些晶体可以在两摄氏度范围内从纤薄的片状变成细长的针状。这是如何发生的,一直还是科学未解之谜。

封端的柱子

这些晶体首先长成短粗的柱子,然后被吹入按片状生长的云层。封端的柱状晶体不会出现在每场降雪,不过只有你有心,就可以找到他们。

双层片状

双层片状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封端的柱状晶体中间的柱子非常短的情形。这两层非常靠近,不可避免就会发生其中一片生长的较快,从而挡住另一片获取更多的水汽。因此,就会出现较大的一片连接着较小的一片。这类晶体比较普通--许多看起来像是普通星形片状的其实细看都是双层片状。

分裂片状和星形

这类晶体也是双层片状的一种形式,不过其中一片沿着另外一片长大。分裂片状和星形这种晶体的雪花也和双层片状一样,虽然普通但通常没注意到。

三角晶体

零下2摄氏度左右,片状晶体又是会长成像截断的三角一样的形状。如果这些片的角内再长出新的分支,将会形成星形片状晶体里非常少见的类别。

另人吃惊的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雪花会长成这种形状(需要注意的是,三角形晶体的分子结构和六角形的没什么不同。每个面的角度也是相同的)。

十二边雪花

有时双面封端的柱状雪花转了一个特定的30度角,两个端部的片状晶体均有六个分支。这是孪晶的一种,两个晶体在特定的角度生长在一起。这类晶体非常少见,但是有时一场降雪会有一些。

子弹玫瑰

有时冰晶粒的晶核会随机在不同角度长出多晶。当这些不同的部分长成柱状,最终得到的晶体就被称作子弹玫瑰。这种多晶通常会碎裂成单独的子弹状的晶体。有时候,子弹玫瑰可以变成封端的玫瑰。

放射状树突

当多晶长成树突,就得到放射状树突(也被称为空间树突)。

白霜晶体

云层是由无数的水滴组成,有时一些水滴会碰到并粘到雪花晶体上。这些结冰的水滴称作霜。所有类型的雪花晶体都有可能会被霜装饰。如果聚集非常多,看起来就会像个雪球,这是称作霰(软雹)。

不规则晶体

目前大部分雪的晶体都是不规则的。这些细小的,通常堆在一起的雪花基本没有对称性。

(作者:Kenneth G. Libbrecht,资深雪花专家;via SnowCrystals)

【参考文献】

[1] B. Mason, in The Physics of Clou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2] U. Nakaya, Snow Crystals: Natural and Artificia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3] C. Magono and C. W. Lee, Meteo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Snow Crystals,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Science, Hokkaido University,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