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风物』和伞,一抹惊艳世界的大唐风韵

从古至今,日本人使用竹子与和纸制造出了各种生活用具,比如折扇、团扇、提灯以及和伞。

无论哪个,都是将竹骨架与和纸完美结合孕育出的做工精美的作品。

和伞秉承了日本人对竹子和纸所作的工艺品的热爱,和折扇,灯笼一起,在纷乱的现代社会是有独特优雅气息的东西。

因为是从中国过去的,所以又叫“唐伞”,传入时专供贵族赏玩后来随着生产的扩大,逐渐被民间所用。浮世绘就经常可以看到执伞女子的翩翩姿态。

主要是由竹子来做伞骨,用面线穿牢,用油纸(梧桐油,亚麻仁油处理的纸)做伞面。

独特的和风韵味

和伞,值得日本人在世界面前骄傲的民族文化。虽源于中国,但根据日本的审美进行不断改良后,产生了不同的韵味。

和伞,是日本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比起洋伞,和伞的骨架数量要多出好几倍。

和伞是将竹骨架与和纸完美结合做出的精美工艺品,展现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和风韵味。

匠人为了在合伞时让其回到竹子最初的形状而小心谨慎,完成后的伞最理想的状态是,如同竹林中孕育的竹子一样细滑,气质高雅。

有讲究的使用方法

和伞不仅是在淅淅沥沥的雨季中盛放的花朵亦可用于诸多场合。

有在野外举行茶会时使用的“野点伞”,专供男性使用的“番伞”,以及在伞的中央描绘出圆形好似眼睛的“蛇目伞”;

当然绘有华丽花纹,舞蹈时才用的自然就是“舞踏伞”了。

繁复的工艺流程

和伞的制作过程纷繁杂陈,这种工序的复杂程度在众多工艺品中称得上是极致,分为大工序九个、中型的五十个以上、全部工序超过一百。

不仅多道工序需要数位职人共同作业,最为重要的是还不得不取决于天气状况。

制作和伞前须准备竹骨、和纸以及木制品,金属器具等。

各原料皆由各自的手工职人分别加工而成,竹材先须切割成竹骨,竹骨亦须染色,再经由火灼烧去除细小分叉;

接下来进行各个零部件的组装工序,竹骨使用绳线固定在木构件上,组成可开闭的骨架;

随后将和纸裁切成所需大小,依据不同大小的伞型,裁切成数十枚相应尺寸;

之后进行粘接,通常使用木薯粉熬制成的天然粘接剂,将竹骨的不同部件,使用和纸粘接连接于一起,呈现出和伞的基本形态;

随后将粘接好的和伞进行干燥作业,整齐的折叠成型后依伞的种类和设计,进行颜料和漆的着色并干燥;

此时在和纸的表面进行亚麻籽油的防水处理,接下来进行数日到两周的自然晾晒,这个自然干燥的过程,有着机械作业无法替代的非同意义;

最后使用丝线与金属构件进行最后的装饰,这样一把和伞的制作才算完成。

这里只是简略重点的说明其中要项,但实际绝非表面如此简单,从原料、材质到制作加工皆来自自然状态下前人生活的智慧。

风格各异的产地

走在京都的街头巷尾,和伞往往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但其实岐阜的和伞制造才是全国第一。

因歧阜境内有木曾川、长良川、揖斐川三条河流流经,适宜大量竹生长,周边亦有美浓和纸等原料的供给。

江户初期至昭和最盛期产量一度达到年1500万把,成为歧阜的名品。

可是时至今日从业者及工房不及当初,仅剩下十余间。

再由于和伞加工采取分业制,有些小型工房只制作零件无法供给时,整个和伞制作业也将无法延续。

江户时期的和纸加工以及竹工工艺的进步,同时伴随大都市形成的都市生活方式,合闭自在的伞制品营运而生。

金泽周边孟宗竹以及五箇山桑树成为和伞加工的原料,逐步聚集形成产地。

金泽和伞在伞的中心部张贴多达4层和纸,周边亦有2~3层,因此与其他和伞相比较为结实,成为最大的特征。

全盛的明治、大正时期工房多达118间,金泽伞的美名传至各地,但同样随着洋伞的普及,昭和30年代后产量急剧减少。

和伞中,“京和伞”的历史最为悠久,京都作为当时的首都,经济繁荣昌盛,各地名产聚集于此;

经达官贵族们挑剔的眼光审视后,去除掉过度的装饰化繁为简,并使用最高级的材料和技术,逐步形成了京都独有的审美样式,从此“京和伞”的称谓也正式确立。

刘哥胡(壶)论

历史的变迁起伏,不因和伞的合闭而有丝毫的怜悯,传统的工艺亦不会因晴雨变换而停滞。

和伞不断经过改良,与传统文化传统艺能相结合,并附加现代人审美意识与观念,融合当代生活潮流,及配合现代科技,同样面临被遗弃危机的和伞因此才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扬。

?END?

本期关键词:油纸伞、唐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