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
白墙黑瓦青石板,细雨小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描绘出多少人梦中江南的美好。
油纸伞,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历史工艺品,兼具美观与实用价值。其古朴经典和雅致天成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更具美感。
因其悠久的历史、古典怀旧的样式及美好寓意,油纸伞也深受各类人们的热爱:伞骨为竹,竹报平安,寓意节节高升。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
在现在尼龙钢架伞的时代,油纸伞作为中国后传统手艺时代的“小众产品”,理应该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毕竟,青石雨巷,尼龙伞下,不是我们想要的江南。
一伞一诗画
一把美丽的油纸伞,才能载得起那么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穿过岁月的风雨沧桑,世代流传在民间。
少年时读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记忆最深的是世钧与曼桢去郊外照相遇雨时买伞那一段。记得那时曼桢在小店里买下的,就是一把纯蓝色的油纸伞。
江南多雨;淅淅沥沥的春雨,时断时续的梅雨,潇潇不歇的秋雨,点点滴滴的冬雨,落在江南的古镇,飘在江南的阁楼和小巷,将江南氤氲在一片雨的世界里。油纸伞,属于江南。
一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明眸皓齿的女子,或一袭长衫的教书先生,静静伫立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
“风流才子”徐志摩在油纸伞下,应该也轻声漫吟过他心中那些空灵、浪漫的诗句吧!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大致来讲,分成如下几步:
1.号竹:即选竹;
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3.上伞,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
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
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近百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绘制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
材质也固守传统,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韵味,不使其沦于工业化。
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品质控制严格;
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匀。
伞面绘制也很讲究主要取材于传统民间题材。
刘哥胡(壶)论
一把小小的雨伞,承载的历史也是厚重的。从伞面上蜿蜒而下的,是雨水,也是时间和沧桑。
但曾经抵挡千年风雨的伞面,却没能挡住工业时代暴风雨的侵蚀,这是科学的进步,还是文化的遗憾?这就无从定论了。
?END?
本期关键词:和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