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韶这个人。
他出生于江西德安,考取进士后,曾任过司理参军。之后,客游陕西,采访边事。为了对活动在河湟地区的吐蕃部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他的亲自前往调查。
当时正值北宋英宗驾崩,神宗即位。北宋政府积贫积弱,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神宗是个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一直梦想再现祖辈的荣光的皇帝,而宰相王安石则是锐意变法。
北宋军队
于是,审时度势的王韶,于熙宁元年上《平戎策》三篇。针对如何抵御西夏侵扰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先复河(甘肃临夏)、湟(青海乐都),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青海西宁),不能克,万一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甘肃天水)、渭(甘肃平凉)之间,牧马于兰(甘肃兰州)、会(甘肃靖远),断古渭境(甘肃陇西),尽服南山生羌,西筑武胜(甘肃临洮),遣兵时掠洮(甘肃临潭)、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瞎征**兄弟其能自保邪?今唃氏子孙,唯董毡粗能自立,瞎征、欺巴温之徒,文法所及,各不过一二百里,其势岂能与西人抗哉?武威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县,所谓湟中、浩、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诸种既服,唃氏敢不归?唃氏归则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且唃氏子孙,瞎征差盛,为诸羌所畏,若招谕之,使居武胜或渭源城,使纠合宗党,制其部族,习用汉法,异时族类虽盛,不过一延州李士彬、环州慕恩耳。为汉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无所连结,策之上也。”
概括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王韶分析吐蕃瓜分、莫相统一的可靠的事实根据。
第二,王韶分析西夏正在连年进攻吐蕃,而吐蕃各部并不统一,一旦臣服于西夏,北宋在西北将无立足之地。
第三,河湟地区土地肥沃,十分适合发展农业
北宋军队
最后,王韶还不忘“迎合”一下当时的政治形势,说主要目的:与变法派“改易更革”的主张相一致。
不过,河湟地区也不是那么好收复的。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再一次将目光审视这块土地,已经过去了三四百年。
加上赵匡胤两次北伐燕云的失败,中央精锐禁军和军备几乎消耗殆尽,北方一直处于临战状态,北宋政府又将大量兵力屯留河北,这样造成西北防务的空虚。此外,太宗真宗时期的一系列错误的“平西”政策,至仁宗时,西夏成为北宋西北主要边患。
仁宗朝的延州之战、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丰州之战、定川砦之战五次大规模对西夏的战役,都以北宋损兵折将为结束,当时的边户更是被焚掠殆尽。
宋神宗皇帝即位后,面临两大外敌:契丹和西夏,尤以西夏为甚。
王韶提出的军事目标一旦可以实现,即可直接加强对西夏的防务工作,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又可提高改革派政治声誉。
于是,神宗任命王韶为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直接进入西北前线军事决策中心,开始收复河湟的行动。
熙宁五年五月,招抚青唐羌族首领俞龙珂,建通远军(甘肃陇西),王韶兼知军事。七月,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旋潜师趋武胜(临洮),败部族首领瞎药,降其部落2万户,以武胜建熙州,迁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六年三月,进取河州,部族首领木征败逃,其部将结彪以城降。继平定归附的羌部叛乱,升枢密直学士。九月,取宕、岷(宕昌、岷县)二州,叠、洮(迭部、临潭)等州部族归附,招抚羌民30万帐。七年初入朝,木征乘机复围河州。王韶速返熙州,批亢捣虚,直趋定羌城(广和),出其不意,连破结河川(甘肃临洮北)额勒锦与布沁巴勒等部族,断其与西夏通路。木征被迫率80余部族首领出降。
河湟开边后北宋疆域
王韶前后行军五十四天,一万八千里路,平定自宕州临江寨北达安乡关,幅员二千里之地。为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赢得极大政治声誉。王韶随即晋升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
但是,不久王安石就被被弹劾下台,司马光重新主政。他随即废除新法,连新党取得的军事成就也要否认,理由竟是这些地方深入敌境,怕惹来敌人,袭扰大宋,导致战祸频。尽管他最后没让出河湟,但却将米脂等四个战略要地又拱手相让!
熙河之役,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
可是王韶为何在历史上的名气那么低呢?
原来,王韶数有功,但行为不良,手下多凶残血腥之辈,按“儒家大人们”的话说他导致了百姓的逃亡,杀了太多人,这是历代以儒为主的文人大臣们所不齿的。加上他又是革新派的人,当权的保守派肯定不会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