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衙禁军为被称为“宋代版中央警卫团”?

宋代皇权具有强烈的军事底色,靠兵变登上帝位的宋太祖,深知要避免赵宋政权重蹈前五个短命王朝的覆辙,必须改革兵制,加重集权,根除中唐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 叛上”的恶习。否则,赵宋天下想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由此,赵匡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基本原则是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反映在军事统御体制上,首先是建立枢密院——创建“三衙禁军”安保体系,其次是实行以文制武。

“三衙禁军”是宋朝国家领导的警卫体系,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

殿前司所领殿前诸班(即骑兵)、御龙诸直(即步兵),为皇帝近身卫士,直接护卫宫中的宫殿。殿前司的骑军捧日左、右四厢及步军天武左、右四厢,与侍卫亲军马军司的龙卫左、右四厢及侍卫亲军步军司神卫的左、右四厢,总称“上四军”,为三衙禁军中的精锐,负责京师及皇宫诸门之守卫,及备征戍。要求日日练武,骑兵每天五练,步兵每天四练。

上四军各厢的军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吏员名目有:孔目官勾押官、押司官、开拆官、前行、后行、通引官、客司、主狱等,南宋时还增加都吏、副都吏、典史、副典史、书吏、典书、副典书、抄写等。

宋朝禁军规模之庞大、体系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构筑出了史上最庞大的国家警卫部队。

宋太祖开宝年间,全国军人37.8万人,其中禁军便有19.4万人。后来每位皇帝都重视禁军的建设,宋太宗至道年间全国军人66.6万,其中禁军35.8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全国禁军达到了82.6万。

《曲洧旧闻》有“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余万,诸道十余万。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军不只保卫皇帝,还保家卫国,所以有的驻屯地方,但大部分护卫京城,驻扎于汴京城外。禁军很讲究训练,《水浒传》中的林冲便是汴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其枪棒功夫尤其出色。

宋代禁军不少都是摆设,仪式化明显。因为禁军实在太多,到国力下降时,连军饷都没有。宋神宗赵顼便曾为此感叹道:“穷吾国者,冗兵也。”后来,朝廷每年都进行一次禁军整并。到南宋时,禁军的规模便缩减很多。

从总体上看,赵匡胤总结唐末五代政治的历史教训,以文制武,防范武将,并有意识地引导社会价值观向重文轻武转变,从而使得拥兵将帅的地位相比于五代而言发生了显而易见的下降,所谓:“祖宗时,武臣莫尊三衙,见大臣必执挺趋庭,肃揖而退,非文具也,以为等威不如是之严,不足以相制。”(卷1《行在越州条具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