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欧洲解剖学与宗教学的完美结合:圣母玛丽亚尖刺匕首

15世纪的尖刺匕首(Ballock daggers )更多的表达着一种挑衅,但这也可能是它们在中世纪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中一部分的创作来源于解剖学的启发,另一些则仅仅是遵循程式化的发展。然后根据不同的宗教信仰,尖刺匕首所呈现出来的外观也不尽相同,这些看似矛盾的理念在中世纪无处不在。

尖刺匕首可能起源于15世纪的巴黎。现存最早的尖刺匕首的柄尾蓬盖处,描绘着圣母玛丽亚怀抱耶稣,于拱门前背光而立的场景。这是一副神圣的画面但却被刻在了杀人武器之上,或许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是护身符的象征———在丧失希望时,耶稣及圣母会庇佑你。

一把称手的匕首应当易操控、持握舒适。显然这把只重7盎司的匕首对这些要求都不在话下,而且2英寸的底座给人一种坚实的感觉。附属小匕首更加轻巧且材质优良,刀柄虽窄很多,但握力不减,尤其是野营、探险的好帮手。

无论是匕首、附属小匕首还是匕首鞘都是精心制作的,几乎没有任何缺口或瑕疵存在,就是这种对细节的高度重视才使其在众多历史文物中脱颖而出。而关于铜配件,比市面上其他铜制品的铜含量稍高一些,所以呈现出的铜色也很不错。众所周知,青铜部件具有不同于人造镜面的光泽感,所以两处黄铜的应用使整把匕首显得古朴质感。

无论是匕首、附属小匕首都是一气呵成的,所以匕面上找不到任何杂散的研磨或锻造痕迹,虽然两个把柄部分并不是同一种木料所制,但显然也达到了很好的互补效果,纹路相辅相承,俨然一体。

刀鞘上花和藤条的装饰相互穿插,尾部的铜质鞍帽结束于橡子形状的小小凸起,很好的契合了植物主题,外观也很赏心悦目。正是这些小细节的存在,使这个武器冷酷中稍显柔情。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翻译顾之,顾问西门吹牛,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