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她的作品数量算不上多,但几乎篇篇精品。其作品风格以婉约为主,或抒一丝哀愁,或表一缕欢欣,或诉一腔离思,细腻委婉,动人心扉。除此之外,其作品亦不乏像“女汉子”似的豪迈之作,比如她那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多少男儿汉在她面前黯然失色。
对于其作品成就之高,恐怕没有多少人敢去或是愿意去提出异议,但是对于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一事,直至今日尚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于李清照改嫁,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收录在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中的一篇李清照亲笔所写的,对綦崇礼的感谢信。(文下全录)在信中李清照详细的讲述了自己再嫁张汝舟以及后来告发张汝舟而离异的原因,并对綦崇礼对自己的仗义搭救表示感谢。同时在李清照死前就已成书的《碧鸡漫志》和《苕溪渔隐丛话》中也有明确的记载。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再嫁某氏,讼以离之,晚节流荡无归。”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除此之外,在李清照死后不久的文献中亦有类似的记载,如洪适在《赵明诚(金石录)》中记载:“赵君无嗣,李又更嫁。”再如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格非之女,先嫁赵。”后面再嫁,已不言自明。
以上载有李清照改嫁的文献,均成书于李清照生前或死后不久,可信度当是非常高的。
然而到了明代就有不少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学者徐勃对李清照改嫁之说直接进行了否定,并且他还提出了ABCD等一系列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徐勃的一系列理由,多数是出于自己的推测。到了清代,学者卢见曾又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否定了李清照再嫁之说。他指出:“观其荐经丧乱,犹复爱惜一二不全卷轴,如获头目,如见故人,其惓惓德夫若是,安有一旦忍相负之理。”卢见曾竟用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的经历为铺垫,用应“不忍相负”为理由否定了李清照再嫁之说,说服力明显力不从心。
那么到了明清时期,李清照再嫁这一似乎板上钉钉的事为何又会被人否定了呢?其实也不难解释。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理学”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理学”的统治之下,女人贞节最大。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女人可以死,但贞节绝不可以丢。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文化名人”,“理学”控制下的文人学者们是不愿意也不会承认她“变节再嫁”一事的,因为他们还想通过“名人效应”为当时的女人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呢!
然而就是明清人的否定,又引起了现代人的大讨论,他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其实,对于明清人来说,否定李清照再嫁是为了给社会树立“好榜样”,而作为思想开放的现代人,再为李清照再嫁一事“辩诬”,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对于李清照再嫁之事,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的假设一下:假如历史跨过明清不论,现在我们只看到李清照当时的文献记载,还会对李清照再嫁之事讨论不休吗?我想是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