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曾国藩,大家都知道他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湘军,这支军队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是清代文人封侯的第一个。后来又立了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谥“文正”。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手握重兵,掌握地方大权,他难道就没有过想要推翻清王朝并取而代之的想法吗?相反,实际上他自己不但不要做皇帝,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还主动解散了湘军,还强迫同样手握重兵的弟弟曾国荃离职回家。这确实让人很费解。
曾国藩为何要这么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让他绝不会有谋反之心。
曾国藩早年孜孜不倦的学习,日夜不息地苦读,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淫。有一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所以在政治上,他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他推崇程朱理学,提出过治理天下的好办法,吏治与廉洁、物质与财用、选材与用材、兵力与兵法等方面的治理办法,他都有所涉及。
他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保卫名教、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清朝。他的个人追求只是做一个光宗耀祖的中兴之臣,从而封侯拜相。
其次,他称帝的条件不完备。
南方的曾国藩和北方的僧格林沁两个人是清朝倚为肱骨的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是最受器重的,他拥有一支强大的庞大队伍,以骑兵为主。与清末其它懒散的八旗兵不同,他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又部署在中原河南的腹地,对东南虎视眈眈,令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曾国藩起兵以保卫名教和忠君报国为名的,如果自己称帝,就是不忠不义,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也就尽失人心。
第三个原因就是,湘军此时其实已经分裂。
在湘军内部,左宗棠名下是楚军,李鸿章名下是淮军,虽然互有关联,实际上已是四分五裂。再加上以英国为首的在我国的国际实力,也决定扶植清政府了。这些曾国藩都考虑到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也不慕富贵,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不管曾国藩是否有称帝的野心,但历史上他却只是做了中兴之臣。他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或许没有他,清朝早就提前几十年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