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说的神乎其神的“仪式感”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英式红茶,背景还有一团簇拥的芍药花。前段时间某网红在网上Po出自己的野餐时光,引发不少人的羡慕:

连小宠物都一起参加了。

然而,这样的照片却被许多网友吐槽:在小区里面野餐,摆这么多架势,搞什么!?

本来应该是文艺范的下午茶,活生生被网友嘲成两个字:装逼!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不管在何时何地,这都是一个对生活的追求,一种仪式感。

也就是说,无论环境如何,也要有自己的享受和要求。

那么被说的玄乎其玄的“仪式感”,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仪式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上的礼仪。

一旦完成了充满仪式感的动作,内心便会出现提示。这种提示,能让自我发生变化。

现代人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世界里,或显仓促忙乱。小到一顿饭,在点个外卖、刷刷手机中对付过去了;大到过年过节,为了省事,在酒店包桌酒席,推杯换盏中迎春。即便是阅读,手机嵌入生活,获取碎片化信息,移动端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知识的系统性,也在瓦解阅读的仪式感。反观一些人搜集老唱片、CD,甚至讲究书籍的装帧设计,无不是以“过程的体验”来扩充“精神的容器”。

不管是传统活动如“忙年”,还是现代工艺行为像书装设计,只要肯付出心思,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与众不同,也会成为生活的点睛之笔。

心理学中有一种锚定效应,当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恐惧时,可以通过一段预测、设想的过程来降低内心的不安。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锚定,给人以确定感和秩序感。

好运动员在调整心态时,都做几乎同样的动作,如深呼吸、调整步伐、呼喊鼓励等,这种习惯就像肌肉记忆,能迅速把精神和心理状态调到最佳预设。生活的仪式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带来的自我暗示让人更专注认真,也更能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

在最后再解释一次“仪式感”。恰巧可以用《小王子》中,小王子和狐狸之间的一段对话: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