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追星族到底在想些什么?

杨丽娟,甘肃省兰州市女子,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2007年3月22日,曾经赴香港参与刘德华歌友会,实现生平夙愿,跟偶像合照。不过,其父最后由于杨丽娟的“追星”行为而跳海身亡。

相信这个故事,很多朋友都曾经听过。不过这毕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追星,轻则购买偶像的CD或是写真集,买电影票,进一步的去参加演唱会、见面会、接机,资深的甚至加入粉丝会,实时实地为偶像分忧解难。

那么,这些偶像真的能有那么大的魅力,让粉丝们痴迷不已?追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1.人性本身的诉求,满足追求快乐的欲望和英雄崇拜的心理。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而这种追星族心理或称“青春偶像热”心理,是少男少女进入英雄崇拜期的领衔标志。当人进入青春期之后,开始塑造自己。他们总想把自己认为可以作为楷模的人物,视为自己心中的偶像。当今的少男少女在人格走向成熟的时期,却淡化了英雄的意识,扩大了英雄的内涵,将一些歌星、影星、球星、节目主持人等公众人物作为崇拜的偶像。

2.本我的实现和满足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满足了他们根据本我追求内心快乐和满足的愿望。

3、心理学的“场论”学说

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粉丝之间构成了场,可以互相影响。

那么,追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1、当这种崇拜和喜欢停留在欣赏一个人的品质、不过度崇拜,不认为整个世界只有这个偶像而自己只为他活时,追星心理其实是健康的。这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暗示,有利于将人引向更为高的境界,有利于人的进步和提高自我修养。

2、可是当喜欢这些歌星影星让他们觉得骄傲、内心满足、认为人生不在需要其他、没有这个偶像就不能活时,其实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不能判断自己的情感是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这个人的心智已经脱离了轨道不能自已。尤其是当喜欢一个明星只是因为他好看、或者根本不了解他的为人而自认为自己最懂他的时候。这种情况是有光晕效应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