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中国古代兜鍪装饰物“盔缨”,古今中外同等骚包!

十三世纪,蒙古铁骑侵入印度时,因头上戴着奇特而怪异的铁盔,面部有一个硕大的船锚形护鼻器,顶部插着鸟毛或丝状盔缨,外观狰狞可怖,当地妇女还以为是魔怪降世,惊骇地扑地不起。其实这种护头铁盔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护具,早在三千多年前殷朝的青铜胄一直都是这种原型。

▲影视作品中蒙古铁骑敢死队的头盔使印度妇女误当成魔怪降世

胄在金文作象征半圆形头部的防护具,保护着头顶,露出双眼,战国以后称为兜鍪(鍪即锅,因头盔外形如锅得名),宋代以后才称为盔。至于兜鍪顶上那个装饰物—盔缨。缨为何物?即用雉羽(即野鸡尾毛)或丝、麻线等做成的染色丝穗状饰物,并绑束在兜鍪顶上漂洒飞扬的高缨称为盔缨。

▲京剧刀马旦、武生穿戴行头都有盔缨影子,行话叫翎子,也叫雉尾,即一米多长的野鸡尾羽,戴上翎子多是英俊雄武的青年将帅或武艺高强的女将

▲京剧《穆桂英挂帅》女将捻翎子以示婀娜刚健

在中国发现古代最早的盔缨出现在青铜胄顶上,其制作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4世纪,多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其中一座商代晚期王朝古墓曾出土了不少青铜胄,合范铸制,胄体的左右和后部都向下伸展,用以保护双耳和颈部,胄面上铸出狰狞虎纹等其他浮雕,最引人注目的是胄顶竖有一根装毛饰的铜管,那是方便插入漂亮的雉羽缨饰最早起源。这是禁卫殷王禁卫军专用的青铜胄,以鸟羽作盔缨标明禁卫军身份。

▲商代青铜胄上的竖管插着雉羽盔缨(雉羽因年代久远腐朽早已遗失)

▲南北朝时代的铁盔上插着雉羽盔缨,一般为二三根左右

往后还出现另一种式样的商代青铜胄,出土于山西省。胄体近于半球形状,仅在左右两侧向下伸延出护耳的部分,但胄顶没有竖立的铜管,而有一个圆形立钮,用以系毛饰,以方便一束丝麻状盔缨插入立钮绑束上面,很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征。西周以后出现的青铜胄,在整体形制上,大体和商胄相同。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仅有两点不同:一是取消了插缨饰的铜管,而代以一个中有柄孔的方形铜纽,用于束以丝缨装饰和皮带;二是在两侧护耳的下方,各有两个小纽,从出土遗留的皮条痕迹来看,皮条是用于拴在颏下,防止打斗时铜胄被震脱,而两侧的小纽,则是固定皮条的。

▲西周青铜胄上的方形铜纽和两侧小孔,以方便束上丝状盔缨和皮带

春秋时代楚庄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乱,在渐台设宴庆功,命爱姬许姬敬酒。风吹灯灭,裨将唐狡酒后调戏许姬;被许姬随手摘去胄上盔缨,密告楚庄王。楚庄王急命众将,一律摘去盔缨,然后点灯。唐狡感激楚庄王周全,心存报答。晋国伐楚,唐狡请为前锋,被襄老斥责不用。楚庄王阵前不慎落马被晋将先蔑追袭,危急之中,唐狡奋勇拼死来救,杀退晋兵,得胜受封。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盔缨典故记录。

▲《摘缨会》许姬摘去盔缨

至于盔缨材料,早期盔缨用的着是漂亮野鸡尾羽,往后也有用的是牛马尾毛、染色的丝麻纤维等。汉唐才正式出现丝缨,元明以后才出现了影视作品那种常见的矛枪头状尖刺、底部披着红色丝缨,或者盔顶上有竖管,以利插入盔缨。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牝贼》记载:“选高蹄战马青骢,闪盔缨斜簇玉钗红。”证明了明代当时的盔缨正是红色丝缨。

▲清代鎏金梵文龙纹铁盔,盔顶上的竖管除了束上盔缨外,方便单手抓提

另外,欧洲中世纪时,骑士头盔上也装饰用染色鸟毛或马尾制作的盔缨,方便敌我双方识别和指挥,与中国盔缨作用大同小异。

▲欧洲中世纪骑士头盔都带有驼鸟毛盔缨

▲利用盔缨观测风向控制射箭精度

▲盔缨可表明士兵身份:影视作品《斯巴达300勇士2帝国崛起的》横冠马鬃盔缨表明这名斯巴达人是高阶精英战士,带领普通士兵冲锋陷阵近战肉搏

总之,关于盔缨在古代战争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五种:一是标明了古代战将的高阶军衔等级和身份,只有高阶军官才有资格在头盔上装饰华丽醒目的漂亮盔缨;二是古代军官率军作战冲锋敌阵时,后面的部队可以看清主官攻击敌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随作战;三是在战场上混战厮杀时,方便让远处的人识别敌我,避免误伤自己人;四是盔缨起了风向标作用,这如同现代海军水手军帽的飘带,感受天气风向,方便利用风势火攻、利用风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风处攻击迎风难以睁眼的敌人;五是盔缨起了把手作用:头盔外形相对圆润光滑,单手难以抓提,一遇战事突发,战将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难以抓取头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顶上的盔缨能方便单手快速抓提按戴头上速战,避免了耽误战机。

▲现代军队也有盔缨影子:法国现代龙骑仪仗兵的漂亮盔缨用于欢迎外宾来访仪仗装饰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黄药师,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