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公元816年)六月初三,晓色朦胧中,门下侍郎、平章事武元衡如同往常一样,在随从们的簇拥下离开位于静安里的府邸,准备上朝。此时官街鼓声已经擂响,随着大内的鼓声隆隆响起,长安城的各条街道上所设置的官街鼓也依次响起,有诗道:“遮莫冬冬鼓,须倾湛湛杯。金吾傥借问,报道玉山颓”。这鼓声由近及远,传向整个都市,各个坊市的大门也渐次打开,长安城在此时开始醒来。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这官街鼓是贞观时期的名相马周所创,当年马周上书要求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卫在每条街隅都悬挂一鼓,每天日暮及凌晨时分敲响,用来警戒盗贼,同时也用以报时。太宗皇帝采纳了其建议,下令在连接外郭城城门的六条大街设置大鼓,由专人负责击鼓。每天清晨,这鼓声将响起三千次,直至天色变明,而在晨鼓擂响之前,街上禁止行人走动。天色快黑时,暮鼓则从承天门想起,各街鼓紧接着擂响八百下,内外各门便依次关闭,“黄昏戍,鼓罢长街人不出”。
▲唐长安城想象图
百官们都散居在长安城的各个街坊中,距离天子所居住的大明宫都有着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鼓声便是催促他们上朝的信号,如果从长安城的上空往下看,便会看到这样的一幅景象:“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
▲唐长安城平面图
此时有随从为武元衡牵来马,还有随从掌烛在前为其照明,武元衡翻身上马,走出静安里的东门,向宫城方向行去。刚出坊门,忽然身前有数人如如魅影般出现在夜色中,他们躲在阴影中大喝,要武元衡的随从熄灭蜡烛。武元衡控住座驾,呵问是谁胆大妄为敢阻拦宰相车驾,便发现来者俱携带武器,心中暗道不妙,待要转身,却见一点寒光在夜色中亮起,武元衡下意识侧肩一闪,一支箭矢已射入其肩膀,身上的紫袍瞬间被鲜血染红。这时左右随从方才反应过来,连忙惊呼有刺客,想要上前营救,路边树阴里又有隐藏的刺客冲出,只见那人舞动木棍,冲上前来狠狠砸在武元衡的左腿上。此时木棍与肌肉接触发出的声音、痛苦的呼喊声,统统混在鼓声中。
随从们很快便被凶悍的刺客杀散。武元衡大腿受伤,无法下马,很快便被刺客控制住。刺客抓住武元衡马缰牵行十余步后,将其拉下马来,武元衡正要去看刺客的面貌,便见刀光一闪而过,留在他双瞳里的最后印象是一弯红色的残月。很快,刺客们便如潮水般散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大街上,失去主人的骏马不知主人已经遇害,依旧按照熟悉的路线独自向着大明宫方向走去。附近金吾卫所设武侯铺的士卒听到动静后也终于赶来。当时的朝廷为加强京城治安,命令金吾卫在城门坊角都设置类似于现在公安派出所的武侯铺,派驻卫士彍骑守卫,大城门百人,大铺二十人,小城门一十人,小铺五人。
这些武侯铺的士卒每天二更时分,便对长安城实行戒严宵禁,遇到夜间行人便厉声质问,对方若不及时回答,金吾卫先弹响弓弦以警告,再旁射以示威,最后还不应声便可射杀之。但是在这个夜晚,金吾卫却形同虚设,既没有发现潜伏的刺客,更来不及拯救遇刺的宰相。当武侯铺的士卒们赶往武元衡被刺的现场时,没人会想到,在大唐天子脚下的长安城内还会有另外一场刺杀,刺客们的对象则是朝廷的另一位主战大臣御史中丞裴度。不久之前,裴度刚刚作为天子的使节前往讨伐淮西叛军的行营中宣慰各镇讨伐军,同时查看用兵形势。裴度回京后力陈淮西必可取,并举荐大将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
果然不久之后,李光颜在与淮西军的作战中勇往直前,率数骑先后多次突入敌阵中,往来如无人之境,以至于“矢集其身如猬毛”,仍不减锋芒,最终大破不可一世的淮西军。捷报传来,当今天子更是叹服裴度之知人善用。裴度的宅邸在通化里,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它的南边,便是鼎鼎有名的曲江池。如往常一般,裴度整理好仪容,便带着随从出了坊门。却没想到安静的夜色中潜伏着杀机,突然间幽灵般的影子在夜色中出现,挡在了裴度马前,裴度还未反应过来,刺客已经出手,长剑已如毒蛇的亲吻般袭来,一连三剑,第一击斩断了裴度的靴带,裴度身子一歪,第二剑又已袭来,砍中了裴度的背部,因为闪躲及时,只是划破了单衣,但是第三剑又已袭来,此时再无闪躲余地,这剑砍中了裴度的头部,猩红的血飞溅而出,裴度应声落马,滚落在旁边的水渠中。
幸运的是,当天出门时裴度戴了一顶扬州产的毡帽。当时长安城以戴扬州毡帽为时尚,前一天,正好有友人送来一顶最新样式的毡帽,裴度出门前顺手戴在头上。厚重的帽顶挡住了锋刃,这才使得其只是头部受伤,而未遭身受首分离之祸。见裴度坠马,刺客便要上前想要检验生死,此时裴度的仆从王义飞身上前,死死抱住刺客,并大喝有刺客。刺客挣脱不开,只好反手斩断王义的手,这才脱身。此时巡夜的金吾卫士兵听到动静,呼喊着同伴一起赶来,刺客心道裴度头部中剑,必死无疑,于是便匆匆离去。此时,在另一个刺杀现场,当巡夜的金吾卫士卒赶来时,看见的只是躺在血泊中被割去头颅的尸身。当时是夜漏未尽时分,路旁多是上朝的官员及其随从,看到这一恐怖景象的人们无不震骇。
武侯铺的士卒们奔走相告,呼声连绵十多里,街巷中都听说宰相被贼人刺杀。这声音一直传到朝堂之上,百官们都恐惧惊骇,却不知道遇害的是哪位宰相。直到武元衡的马出现在视线中,众人方才知道遇害的是武元衡。天子李纯此时仪仗刚到紫宸门,有司急报武元衡遇害,震惊之余,哀恸不已。不久追赠武元衡为司徒,定谥号为忠愍。这时,有人想起了不久之前长安城内流传的一首童谣。不知何时开始,孩子们在街巷中纷纷唱道:打麦,麦打,三三三。唱完这三句还要舞动袖口,然后再说“舞了也”。结合此次的刺杀,会解释谶语的人说,“打麦”是说打麦的时节,“麦打”则是暗中突击的意思,而“三三三”,前面两个三加起来是六,也就是六三,即六月三日,“舞了也”就是武了也,合起来的意思便是六月三日打麦时节,有人暗中突击,武元衡就此身亡。
如果从宿命的角度来看,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但一千多年后,我们再次审视,这首童谣何尝不是刺客们所造的舆论呢?恐怖活动的精髓在于造成民众的无限恐惧。宰相喋血街头,刺客逍遥法外,长安城中一时间人心惶惶。长安城内的治安历来由金吾卫负责,为了防范新的刺杀事件,天子李纯下诏但凡宰相出入,都派遣一队金吾骑士负责保卫,这些卫士们如临大敌,一路张弦露刃,所过坊门遇有可疑情况便大声呵斥。裴度的宅邸也加强了警戒,专门派驻卫士予以保护。又在各城门增加卫兵,随时检查行人,观察可疑情况,凡是身材高大、河北口音的都会被截住盘问。恐怖的气氛很快传染开来,一时间京师大恐,以至于百官上朝不到天亮不敢出行,天子往往在殿上等了许久,都等不齐上朝的官员。
虽然长安城加强了戒备,但是刺客的气焰仍十分嚣张,甚至于负责追捕刺客的长安各府县及金吾卫都收到了刺客寄来的告示,纸上只写着八个字“毋急捕我,我先杀汝”。因为刺客仍然潜伏在长安城的阴暗处,追捕的官吏心中惧怕,竟然不敢认真搜索。不得不说,此次刺杀行动是成功的,朝廷上下均如惊弓之鸟,没有金吾卫保护的官员出行时也要仆人携带武器随行。恐怖如同藤蔓般四处滋生,缠绕在长安城的所有街道、里坊。被恐怖气氛吓坏了的一些官员此时竟然上书天子,要求将主战的裴度罢官,以安定心怀不臣之心久矣的成德王承宗、平卢李师道之心。甚至于首先上书要求朝廷彻查此案,限期抓捕刺客,洗刷朝廷耻辱的左赞善大夫白居易也被一些胆小的官僚借机排挤,远贬江州。而在江州司马任上,白居易后来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当时,众人都认为刺客是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所派来的,因此搜查的目标便是河北口音的可疑人员。当时的天子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先后削平了西川、镇海、夏绥等藩镇的叛乱。此时成德、淄青、淮西等镇颇有唇亡齿寒之感,遂相互交通,同气连枝,以沮朝廷布置。在朝廷下诏讨伐淮西吴元济后,王承宗便上书要求朝廷罢兵宽宥之,并派遣大将尹少卿到长安城游说宰辅大臣,结果被武元衡怒斥遣回。王承宗衔恨在心,多次上书称武元衡有罪,要求天子予以处理。因此,王承宗成为刺杀武元衡的最大嫌疑对象。
但实际上,刺客其实来自郓州。郓州是当时天下最为强大的藩镇淄青节度使的驻地。震惊天下的武元衡被刺案也正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所策划。他的目的就是想阻止朝廷的削藩大计。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秋七月,调查清楚一切的朝廷,下诏宣扬李师道所犯罪行,命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李师道惶惶不安,“闻风动鸟飞,皆疑有变,禁郓人亲识宴聚及道路偶语,犯者有刑”。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二月,淄青大将刘悟倒戈,挥师进入郓州,李师道与二子被杀于府中,传首京师。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不朽如梦。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