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穿长筒军靴真的好打仗吗?

在抗战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日本军官形象一般都是这样的:穿着长筒军靴,腰间带着巫师刀,鼻子下留着小胡子。当时不仅是日军,就连德军、苏军,甚至于中国军队的军官们都穿着长筒靴。难道穿长筒军靴真的好打仗吗?还是有其它原因?

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联系当时各国的军队建设、作战思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等。

首先来看看德军。德军步兵配发行军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德意志帝国时代,在战前和战争初期所有德军配发的都是39厘米的长筒行军靴。

德军自行车连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为打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军开始建设机械化军队。当时除骑兵外,各兵种的军官的坐骑都换成了机动车辆,不过保留了传统的马裤和马靴。于是,这一时期的德军士兵装束最显著的地方除了独特的头盔,就是黑色的长筒靴了。

不过,随着德国国家性质的变化,以及军队作战的实质需要,这种长筒靴不断地改变着形状。如党卫军之初,德军开始使用系带式长筒摩托靴。而1940年后,由于德军的战线不断拉长,既有炎热的北非沙漠,也有冰天雪地的莫斯科。

为适应这些作战地区的地理环境,在海外作战的德军部队开始配发各种用途的军靴。

如在非洲,隆美尔的军队就配备了特制沙漠靴。这种沙漠靴分高腰和低腰两种,都是系带式,靴腰由透气的田野灰或沙黄帆布制成,靴面和靴子底为牛皮质地,可有效避免发生皮肤炎;而在东线零下50摄氏度严寒中作战的德军士兵配发了防寒靴。

二战德军沙漠军靴

与德国相比,二战中日军的军靴就简陋多了。

日本原是一个封闭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美军军舰敲开了日本的国门,才迅速开始了一场影响国家命运的明治维新运动。与清朝的改革仅停留在武器方面不同,日本在包括了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日军刚开始建设时,全程照搬法国经验,如采用法国平顶帽,法国的军靴,军官穿长靴成为惯例。

不过,由于当时日本轻工业并不发达,军靴的做工、式样都很一般。士兵多穿土黄色低腰皮靴,而军官则为一双长筒皮靴。

在寒冷干燥地区适合穿着皮靴,但到了潮湿的东南亚,再长期穿着皮靴那就是自作自受。如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大片领土。可此时的日本军官们,仍穿着军靴。由于环境闷热潮湿,他们的双脚就开始溃烂。

日本古怪军靴

当时美英军队基本上穿着凉鞋或者短靴,出现溃烂的情况不多。

于是,在战争后期,东南亚战场的日本军官也打起了绑腿。绑腿比起军靴透气,只是麻烦一点。而日军士兵则配发一种非常怪异的胶底帆布军靴,这种布靴像日本人穿木屐时配的袜子一样,大脚趾和其他脚趾是分开的。这种设计是为了防止日军士兵在潮湿地面行军时,防滑十分有效。

二战时期的单兵装具,能与德军不分上下的,恐怕只有美军了。

实际上,二战前的美军还是沿着英军传统。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步兵则主要配发了两种军靴:M42型军靴和带皮制护腿的M43型高腰作战靴。

按美军条令,穿M42型军靴时须同时打上制式的帆布绑腿。不过,尽管M43作战靴的性能优于老式的M42,但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美军一些“游骑兵”部队及一些其他陆军单位的官兵的脚上还穿着M42军靴。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二战的苏军,穿高筒皮靴的概率比德军高很多。不管军官、士兵,还是摩托化、机械化以及非摩托化、机械化,一律皮靴搭配绑腿,皮靴占多数,绑腿占少数。

这是由于苏军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苏联地理环境寒冷,多泥潭,沼泽,雪地,对保护士兵的腿不被冻伤,划伤,穿高筒靴十分必要。况且这也很符合毛子那里丰富的资源可以供得上这样高成本的装备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