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出现平民化与世俗化趋势,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宋明理学也在明朝达到完善。 文学方面,比较有特色的,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三方面。
明朝调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多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包括类书、政书、丛书、文集、总集、字典、词典、书目等等。其中尤以类书和丛书为最,其规模宏大、编制精密,不仅在中国属于空前,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明代女士也爱赶时髦
印象中,古人的服饰应该是“缺少花色”的,,这种想法对明代的人来说就错了,明代的服饰风尚颇成气候,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当时,“流行”一词被众多爱美的小姐公子挂在嘴边。明史专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王熹副处长就专门对明代的服饰做过研究。据他考证,朱元璋刚当上皇帝不久,即着手消除元朝服饰的影响,恢复唐制,欲以汉文化来影响服饰和时尚,希望从服饰上体现出尊卑有序的社会状态。但这种做法把服饰的实用性减弱了,特别是女士的爱美天性受到了压制,以致民间不愿“遵旨”而去追求美的天性和崇尚奢华的风尚,这也就是现代女孩子常说的“讲时髦”和“赶流行”。在明成化年间,京城流行起了“马尾裙”就是一例,马尾裙是从朝鲜传入的,当时说来很漂亮也很前卫。在流入京城后,先是为富商公子和歌妓看中,后“人人买而服之”。
明代男人热衷“思想解放”
有意思的是,不只女士爱赶时髦,当时男人的思想也十分开放。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解放”思潮,早在明代就在中国男人身上出现了,这一“先锋文化”在一些文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柳如是、马湘兰、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等大批名妓的出现,当时南京夫子庙和毗邻的江南贡院前的秦淮河边,就是这些ji女的聚集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说,明朝后期,人的思想十分解放,社会上提倡奢靡、纵情声色,进而发展成反传统和追求个性的表现,挑战宋元理学的“禁yu主义”。如反清名士余怀当年就是秦淮常客,晚年写出了专述秦淮长板桥名ji的《板桥杂记》。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里亦称,晚明时期ji女的社会地位很高,与文人一样风光,好多ji女充当起了供男人选择的“qing人角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二nai”。
明代教育子女喜欢请“家教”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请家教“开小灶”,其实,在明代这种风气就特别盛行。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桑荟的论文《明清江南科举消费初探》中讲到聘请塾师教育子女确是当时社会的流行风气。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导致“应试教育”的出现,在明代,这种考试制度打破了身份、等级限制,只要“考分高”成绩突出,就可踏上仕途当官,南京、苏州、无锡一带的江南人对此尤其重视。据桑荟研究,在明代,家长舍得为孩子花钱,不只阀阅之家用以诗书传家,即使一般人家、贫寒人家也纷纷聘请名师教读子弟。由于需求量大,社会上不少人以做家教为生,形成了很多“塾师群”,像东林党人魏大中在中举之前就是“家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