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又称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在许多西方国家,土豆都是餐桌上极为重要的主食,从薯泥到薯条,再到中欧国家流行的“面团子”,材料都是土豆。针对人口激增、粮食短缺的局面,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一直在推动“土豆主粮化”,希望这种能够大规模种植、长时间存储,而且又能提供足够营养和热量的作物能够成为更好的替代品。
传入中国
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
明朝的万历年间,时人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中曾提到土豆。还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的说法,此书成书于1628年,故推断土豆传入中国时间不晚于1628年。
至于土豆能够风行全国则是到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的事了,主要产区在西南和华北。
有人曾推断,土豆或许可以缓解明末大饥荒,从而为明朝延寿,满清不会趁机入关,也就不会有严重钳制思想和言论、最终导致国力停滞不前的清朝出现,中国历史也会就此改写。
能够佐证这种观点的是中国人口的变化,从明朝后期到清朝末年,中国人口从一亿到四亿,增长惊人。
番薯引入中国,始于万历21年(1593年)。这年春天,一位福建商人陈振龙在吕宋岛见到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这位早年考过秀才但仕途无门、无奈从商的中年男人将之带回了福建。
玉米的传播类似番薯。它大概于16世纪中叶分三路传入中国,分别是自波斯、中亚至我国甘肃,自印度、缅甸至云南,由东南亚至福建和广东。但在近两百年时间里,玉米的种植都未被推广,直到乾隆中期,玉米才开始大规模推广。
土豆、番薯、玉米一起,减轻了饥馑之年的压力,有清一代,饿死人的事情极少。
传播世界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 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土豆有没有让中国人口增长到4亿并没有定论,但土豆确实曾经改变世界。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作物,于16世纪被开辟新航路的西班牙人带到欧洲,并在粮食短缺的时代成为欧洲的主粮。
西班牙人引入土豆30年后,就将之出口到法国和荷兰。不过,由于土豆不是长于种子,而是长于块茎,因此欧洲大陆农民对此抱有强烈怀疑,甚至认为它会带来疾病、厄运。苏格兰人甚至认为土豆会导致麻风,理由是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它。18世纪的英格兰人认为土豆是罗马天主教的侦察兵,选举时竟然提出“不要土豆,不要教皇”的口号。
但战争凸显了土豆的地位。在1756—1763年的欧洲“七年战争”期间,尽管法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多次入侵普鲁士,摧毁地表农田,普鲁士人却靠生长在地下的土豆躲过灾难。这也使得法国、奥匈帝国和俄国正视土豆的作用,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农民种植。
其中,曾在七年战争时被普鲁士人俘虏,在监狱中吃了几年土豆的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成为了推广土豆的中坚。1775年,路易十六取消了对谷物价格的国家控制,结果面粉价格暴涨,导致所谓的“面粉战争”,民间暴乱不断。巴曼奇趁机建议推广土豆,并高调地在上流社会举办全土豆宴。
俄国在七年战争之前就已经有了土豆,据说当年周游欧洲学习先进理念的彼得大帝就喜欢荷兰的土豆,专门重金购买一袋回国,种在宫廷花园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作为观赏花卉或者珍贵菜肴为上层社会专享。
1741年,宫廷宴会上首次出现一道用马铃薯烹调的菜肴。七年战争成为了俄国大量种植土豆的契机,俄国士兵将之作为战利品种在自家菜园里。1765年,俄国遭遇饥荒,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在全国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并研究其耕种技术。
土豆产量高,适应性强,富含淀粉,在中世纪欧洲,一亩土豆田和一头奶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1845—1851年,一场突发的虫害横扫爱尔兰,几乎摧毁了当地的土豆种植业。短短两年内,就有一百多万人死于饥饿、斑疹伤寒和其他疾病。这场被称作“土豆饥荒”的灾难,也导致了一百多万爱尔兰人移居美国,进而改变了美国历史。
历史学家威廉姆·H·麦克内尔认为,土豆是西方帝国诞生的原因。“因为土豆喂养了快速增加的人口,使欧洲一些国家有能力在1750年到1950年之间统治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他说,“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土豆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崛起。”另一个数据佐证了这个观点:1500年到1800年间,法国一共发生过40次全国性饥荒;1523年到1623年间,英国一共发生17次全国性饥荒。这说明欧洲不能产生足够支撑其人口的粮食,直到他们拥有了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