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为何选择印度,而不是中国?

锡金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哲孟雄,尼泊尔人移居于此称之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称之为登疆,意为稻米之谷。公元7世纪,哲孟雄成为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纪时,哲孟雄脱离吐蕃,但其境内的寺院仍隶属于西藏各大寺。

1642年,锡金第一代国王蓬楚格?纳姆伽尔登上王位,其曾祖父是西藏的贵族古鲁?塔希。在他统治下,雷布查人与锡金人融洽相处,从事畜牧和农耕。蓬楚格宣布佛教为国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他将首都建在甘托克,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沙古(相当于县)治理。第三代国王查多尔?纳姆伽尔(1700~1717在位)建造了佩玛扬策寺(即今天的大寺),还为雷布查人发明了字母。

(原来的锡金王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1700年尼锡战争爆发,尼泊尔的廓尔喀军队入侵锡金,攻占锡金当时的首都拉达孜,锡金国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热日宗的春丕谷避难,作为宗主的达赖喇嘛将此地赐给他使用,这也就是后来的亚东。

廓尔喀军队继续向西藏推进,一度占领整个后藏并洗劫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结果达赖与班禅向清政府请求援军。

当时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两次用兵,最后由福康安和海兰察统率清军于1791年将廓尔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越境追击至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城郊。廓尔喀军队在挫败清军前锋获得小胜后请降,从此成为中国的藩属,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件。

清军击退尼泊尔后锡金本欲收复其失土,但这时尼锡战争中假意援助锡金的不丹军队突然攻击锡金,导致本来就已经被廓尔喀人打得溃不成军的锡金腹背受敌,结果锡金在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领土仍然沦于尼泊尔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东的领土则被不丹占领,锡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领土,比锡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区域。

(锡金邦风光)

19世纪后期,英帝国主义一直凯觎中国西藏。先后占领西藏南面的拉达克、尼泊尔、不丹,侵入锡金,对西藏亦垂涎三尺,急欲占据,逼迫清廷及西藏地方自拆疆防,并一再提出要“通商”。1888年竟以西藏“阻止通商”、“越界戍守”为由,入侵隆吐山。西藏军民以“男尽女替”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展开第一次抗英斗争,持续2年之久终败绩。英帝便于1890年迫使清政府签订所谓《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又称“哲孟雄条约”),强行议定:“哲孟雄(锡金)由英国一国保护”,并划定藏哲边界。

这个条约签订后,锡金遂正式脱离了中国的保护,而变成了英国印度殖民地的属地,西藏边境险隘要塞也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1918年,英国殖民者把政权交还给塔希?纳姆伽尔国王。塔希国王实行许多经济和社会改革,废除各种无偿劳役,彻底检查税收制度,废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职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1950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锡金,印度随即成为锡金的保护国。1973年4月,印度开进锡金,接管了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翌年7月又使锡金议会通过《政府法》,规定锡金政府可参加印度的政治机构。9月印度议会又通过宪法,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动军队解散锡金的王宫卫队,软禁国王并使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4月23日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把锡金变成印度的一个“邦”。被废黜的锡金国王在纽约病逝后,王储旺楚克?膝辛?纳姆加尔继位为第十三世国王。新国王表示印度吞并锡金是非法的。

(锡金邦风光)

实际上,锡金锡金是个多山的国家, 与中国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联络不畅,往来没有印度密切,加上青藏地区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文化差异很明显。

此外,近代的西藏,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实际上是自给自足,而印度是英国殖民地,锡金也是。印度和锡金有共同的统治者,中国在当时还是个弱国,在喜马拉雅地区没有领土要求,只要保证原有领土即可。

(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锡金。照片中,右边第二个白种人摸样穿藏袍的女子就是尼赫鲁总理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她也是后来印度的总理,并且由她吞并锡金王国。左边第一个是当时的锡金王储巴登郎加,也就是后来的锡金末代国王。左边第二个是尼赫鲁总理。)

新中国成立后,与锡金的联系少,而且国际盛传共产主义和殖民主义是两大毒瘤,不大可能投向中国。而且中国也很难管理锡金,因为运送物资要翻越喜马拉雅,不现实。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后,锡金王室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