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只是现代科学?古代科学的先进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中国古代物理学,已有相当的成绩。

只是因为几种原因,当时不能发展,以至于后世失传,这几种原因?是:

1.古人重本业轻杂技。《礼?王制》云:“作奇技淫巧以惑众者杀。”所以奇肱氏的飞车,周公毁坏了,偃师的机器人、墨子的木鸢等等都在应禁之例了。

2.古人重伦理轻物理。孔子观欹器时,不但不言物理上的构造,反而推出“夫物恶有满而不覆”的道理来。

由于以上的原因,中国古代科学不但没有发展,在发明的时候,反而受了摧残,所以不曾传到后世。

现在从古书见到的,分力学、光学、音学胪举于后。


(图)孔子。图源网络

(一)力学

关于力学的器物,现在一样也没传下来,只好用想象去测度了,分以下几种:

1、

重心——《家语》载孔子在太庙见欹器,有“中则平,满则覆”的话,必是重心的道理,古代乐器中的磬,形式不很规矩,直悬时,就不能不求重心了。

2、

重力集于一点——《墨经》说:“均悬轻重而发不均也,均其绝者莫绝。”物之绝处,常在重力所注之点,如果重力不集中于一点,互相牵引,就是头发般细,也未必断的。

3、

杠杆——子贡教汉阴用桔槔来引水灌溉,这大概是用杠杆起重的原理,其实墨子也说过:“衡加重于一旁必棰。”平衡以后,再于一旁加重,一定是要下垂?的。

4、

力由摩擦而消损——庄子说:“风之过河也有损焉。”当然,风过河时,与水面摩擦,风力要减少的。

5、

水能吸热——太阳光线的热力,注射到水上时,水要被蒸发的,好像太阳的热力是潜入水中似的,所以庄子说:“日之过河也有损焉。”

(图)庄子。图源网络

(二)光学

墨子对光学是很有系统研究的,可惜这种学问,因为没有传授而绝种了。今就《墨经》所言,举例于下:

1、

光线直行——“景光之人煦若射。”人字恐为入字之讹,煦是日出温也,若射就是光线直行。

2、

光的复射——“光至影亡。”至,极也,这很合乎照相时镜头的道理。镜门光圈越小,照的影越清楚;光圈大,光的复射多,影便较模糊,所以说是影亡也。

3、

光的焦点——“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障内?也。”

障是库字,内是纳字,景库就是焦点,或叫作正、内。把透视镜远近移动,光有时聚于一点,就是焦点。

其他如凸镜面生虚像,凹镜之影是倒立的,及凹镜像之正倒,墨子都有相当的研究。

不过古人往往蔽于迷信,像虹是光线屈折的道理,而郑康成以为是天地的淫气;渤海里常因光线反折而映出来的海市蜃搂,古人便当作神仙境界。

(图)墨子。图源网络

(三)音学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很难推考出正确的论断。

或者以为葛天氏时八人操牛尾投足,叩角而歌,是音乐的起始,这话太武断;又以朱襄氏作瑟,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是乐器的创造,这话也不能凭信。

不过中国诗歌起源很早,歌唱的声音,当然要算是音乐了,而乐器的创造,一定在后。究竟谁创的,这些发明家的名字,恐怕淹没了。

五音是宫、商、角、徵、羽。

这五音的记载,始见于《周礼》。宫音相当现今音乐中的Do(1)音,商音相当Re(2)音,角音相当Mi(3)音,徵音相当Sol(5)音,羽音相当La(6)音,七音是在此五音外加变徵、变宫二音,变宫、变徵与西乐的FaXi二音则不相合。

后来不知何人把五音改用工尺字来代替,《楚辞?大招》说:“四上兢气,极声变只。”所以用工尺字的年代当在秦以前。

明人郑世子以上字为宫,尺字为商,工字为角,合字为徵,四字为羽,一字为变宫,凡字为变徵,可是现今国乐先生们,以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亿仩伬仜,完全相当西乐的5,6,7,1,2,3,4,5,6,7,1,2,3,4,5。

十二律的名称,始见于《周官?大司乐》。

原来七音的变化是很单调的,要把音律的范围扩大,音乐才能有变调,因为这样才有十二律。

十二律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是十二种管子,长短随着音率是一定的,以黄钟作十二律的标准。

(图)庄周梦蝶。图源网络

古人对于音乐,确乎是高眼看待的。

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乐占第二位,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有《乐经》。

音乐在中国古代学术界上,很占一席重要位置,孔子曾把它当作学科中的一种,大概由于音乐能引起美感,以减少暴惰的习惯;调和性情,以养成闲雅的态度。

至于音能共鸣,古人也曾发现过。

《淮南子》有言:“鼓宫则宫鸣,鼓角则角应。”又唐人《嘉语录》载:“洛阳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僧惧而成疾。曹绍虁素与僧善,往问疾,僧具以告。虁出错,罄数处,声遂绝。僧问其故,虁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应此?耳。’”

古人的智慧,绝对超乎现代人的想象,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摘自《国学大纲》汪震王正己/著,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授权合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