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过欧洲板甲威力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为何还非用老式板链甲?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奥斯曼帝国与流行板甲的欧洲人没少打仗,可为什么他们还喜欢使用板链甲而不是引入欧洲的板甲呢?难道真的是板甲的防御力不够理想?

这就要从板链甲的源头说起了。锁子甲在人类战争史上可谓是历史悠久的老前辈。早在罗马帝国时期,许多古罗马与波斯的战士便身着锁子甲上阵杀敌。一套重型锁子甲不仅能够有效的防御住大部分的攻击,并且锁子甲所具有的极高灵活性,能够大大降低铠甲对于使用者行动的影响。

▲身着锁子甲的波斯弓箭手

不过锁子甲的灵活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也牺牲了锁子甲的防御性。因此工匠们常常不得不通过叠加锁环来增强锁子甲的防御性能。但这样,铠甲的重量也必然会随之上升,那么之前锁子甲所拥有的重要的灵活性也会随着下降。对于锁子甲的这个弱点,工匠们也开始绞尽脑汁,他们尝试着开始往锁子甲上一些并不影响灵活的地方嵌上铁片,来加强锁子甲的防御能力。于是乎,板链甲也就由此诞生。

▲罗斯早期的板链甲(图中最后一位士兵)

实际上,最早出现板链甲的地区并不是后来板链甲大行其道的中东地区,相反,北方的罗斯地区在13世纪率先出现了板链甲。这是因为罗斯较为偏远,工艺水平远低于当时欧洲和中东的军事强国,因此罗斯地区生产的锁子甲也就更加的不靠谱了。罗斯地区对于板链甲的尝试实际上也局限于很小的层面,因为担心嵌上铁片会影响到士兵的动作,因此这些铁片基本都被嵌在了不会影响到士兵行动的腰部,而且这些铁片都做得极为细小。所以,这些早期罗斯的板链甲在防御层面上相较于锁子甲加强的十分有限。而在鞑靼人以及中东武器甲胄的影响下,这些早期尝试很快也被这些出自穆斯林之后的可靠武器取而代之。

蒙古帝国分崩离析之后,穆斯林世界的局势愈发动荡,对于防御力更强的铠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蒙古帝国对穆斯林世界的征服,使得东亚覆着全身的重型扎甲在穆斯林世界传播开来。东亚的重型扎甲虽然在防御上效果不错,然而相对的,这些扎甲的重量也是很大。穿着这些铁片组成的笨重罐头,在中东的太阳下炙烤,对于穆斯林贵族来说实在有些接受不能。

▲身着重甲的蒙古骑兵

伴随着帖木儿帝国在中亚的冉冉升起,中亚地区对于将锁子甲与扎甲的结合也逐渐引起了许多穆斯林国家的模仿。早期帖木儿军队在腿甲开始尝试以锁子甲为基础嵌上铁片。由于帖木儿的征服获得了大量的工匠,这种新式铠甲的质量也就因此获得了保障。这些嵌在锁甲上的铁片相较于罗斯的相比要大的许多。这后,工匠们又开始尝试在腹部容易遭受攻击并且对战斗影响不大的不为嵌上铁片。这种尝试最终奠定了风靡穆斯林世界的板链甲的出现。

▲中亚的军队

虽然在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很快便分崩离析,但是板链甲却依旧在地中海东岸的穆斯林国家发展起来。在与帖木儿的战争中一败涂地的奥斯曼帝国和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纷纷开始仿制学习这种全新的板链甲。在帖木儿之后,板链甲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工匠们更加大胆的在锁子甲上嵌上了更多的铁片。奥斯曼帝国缴获的帖木儿嫡孙的板链甲上,不仅腹部嵌了密集的铁片,在背面也有三排铁片作为加强。这种铁片的加强方式不仅是中亚,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以及奥斯曼帝国都相继借鉴了这种方式。

▲奥斯曼帝国缴获的马穆鲁克王朝以及帖木儿嫡孙的铠甲

伴随着16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战争,伊斯兰世界的格局再次被改变。“冷酷者”赛里木一世吞并了古老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伊斯玛仪则在波斯建立起了萨法维王朝;帖木儿的后代巴布尔则进入印度,建立起了莫卧儿帝国。三大帝国由于环境以及所面临的环境的不同,铠甲的发展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四镜甲

在波斯以及莫卧儿,板链甲不及奥斯曼那样受到欢迎。首先,波斯和莫卧儿地区的工艺水平相较于奥斯曼要高出很多,因此生产出来锁子甲质量更高。同时,对于波斯以及莫卧儿本土出现的,防御性更强的大片四镜甲与锁子甲相配合所带来的防御效果很好。并且对于莫卧儿来说,印度潮湿的气候对板链甲来说并不友好。所以除了西部干旱的地区之外,印度很多地区的武士更喜欢使用千钉甲或者扎甲。不过他们有时也会给大象披上板链甲来让这些庞然大物显得更加耀眼。

▲披覆板链甲的战象

在奥斯曼帝国,板链甲则可谓是风头正盛。奥斯曼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不用担心莫卧儿人所担心的铠甲生锈问题,而且对于奥斯曼帝国那些深受威尼斯人鄙视的工匠来说,板链甲这种制作难度不高的铠甲简直不要太亲民。在奥斯曼帝国中欧的扩张前线上,气候与中东相比这里已经凉爽了很多,因此西帕希骑兵们很乐意在自己的板链甲上加上更多的甲片来强化自己铠甲的防御。这些欧洲战场上的骑兵们的铠甲上,几乎密密麻麻嵌上数不清的甲片。除了胳膊上,因为为了要保持格斗的灵活而甲片较少。

▲西帕希骑兵的铠甲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奥斯曼人长期与欧洲基督教国家作战,自然也接触到了防御效果更加优良的板甲,然而奥斯曼人却依然坚持自己板链甲。其实这个原因要分析的话,首先,奥斯曼帝国的工艺相较于欧洲意大利以及西欧的工坊来说,工艺要差了许多,甚至与它的伊斯兰“同胞”波斯相比,工艺水平都有所不如,生产出一套合格的板甲难度也自然更高。另一个方面,虽然这些西帕希骑兵的战场是中欧,然而他们的封地往往都是在巴尔干以及安纳托利亚地区,这里的气候不用说自然是想当的炎热,16世纪盛行的全身板甲对于这些地中海东岸的骑兵们来说难以适应。并且西帕希骑兵相比于欧洲的骑兵更加注重的是个人的肉搏技巧的发挥,而全身板甲即使设计再怎样精妙,也很难令这些注重技艺的武士们喜欢。

不过即使如此,奥斯曼人还是学习着欧洲防御思路,作出了一种板链甲为基础的加强性质的铠甲。

▲圆盘甲

这种圆盘甲最早据说是起源于拜占庭帝国,不过拜占庭帝国的圆盘甲是以扎甲为基础制作的。圆盘甲其实就是一种胸甲,这种铠甲用锁链将大块的铁片链接到了一起,一次达成了接近板甲的效果。看防御的范围,奥斯曼的圆盘甲比波斯的四镜甲防御方位更大,但是这种用锁链连接的做法,使得这种铠甲的防御效果并不稳定,因此注定只能作为一种增强性质的铠甲,套在锁子甲或者板链甲的外面。不过这种铠甲的出现,也说明了奥斯曼帝国在铠甲方向的发展也在向着欧洲基督教国家看齐。不过由于奥斯曼帝国在17世纪陷入混乱,导致工艺衰落,奥斯曼人始终未能真正发展出自己的板甲。

▲莫斯科大公国在圆盘甲基础上发展出的胸甲

不过奥斯曼帝国的板链甲也影响到了东欧的很多国家,尤其是波兰和莫斯科大公国。波兰人的板链甲将甲片进一步增加,使其看起来就像是拼接而成的胸甲。莫斯科大公国对于奥斯曼人的圆盘甲也进行了仿制,不过莫斯科大公国并没有像奥斯曼人一样用锁链作为甲片之间的连接,而是用铆钉将甲片连接以此加强这种铠甲的稳定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