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阻止纳粹德国拥有核武器之战:前赴后继的“燕子”行动!

1941年11月,一份德国正在研究建造的实验性重水反应堆的图纸通过特殊的渠道,落入了盟军情报机关之手。这份图纸的来源至今众说纷纭,一说是海森堡通过玻尔转交的,另一说是一名不知名的特工的幸运收获;但不管其真实来源到底为何,这份图纸让盟军第一次对德国的核计划有了切实的了解,也为进一步的破坏行动奠定了基础。

▲海森堡及海森堡核装置

根据德国科学家的估计,一座反应堆需要5000公斤重水,而前文中被反复提到的维莫克化工厂,则显然就是德国人手中唯一的重水来源。领导美国核武器研究计划的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将军一直关注着德国人的核武器研发计划进展,并时刻为德国人抢先一步的可能性而感到担忧。因此,他一直在收集关于维莫克化工厂的重水生产数量及向柏林运送的重水数量等数据,并通过美国陆军部向艾森豪威尔将军提出建议,要求对维莫克化工厂进行破坏——而这正好和英国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经过慎重的考虑,破坏维莫克化工厂这一重大任务被交给了英国安全协调局的主管,传奇人物威廉·史蒂文森。

▲传奇人物威廉·史蒂文森

威廉·史蒂文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多次赴北欧执行任务,对挪威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早在德国占领挪威前,就考察过挪威的重要地理屏障巴伦山。史蒂文森一直非常注意德国人在核技术方面的进展,在德军占领维莫克化工厂后,他迅速建立了一条经由巴伦山出逃的路线,一些不愿与德军合作的挪威人员先后从这条路线撤离到英国,其中就包括36岁的核物理学家利夫·多伦斯达德博士。

利夫·多伦斯达德博士是挪威人,在战前和一些德国核物理学家交往密切。挪威沦陷后,他被迫和德国科学家们一起在维莫克化工厂从事生产重水的工作,无意中成为了解德国核武器研发进度的第一个外国科学家。1941年底,在挪威地下抵抗组织的协助下,他逃出了化工厂来到瑞典,最终辗转来到伦敦。多伦斯达德熟悉维莫克工厂内的布局和结构,清楚的知道重水生产线的要害所在,他的到来让史蒂文森大喜过望。

为替英国特别行动局、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战略情报局培训能执行在敌占区从事破坏和间谍活动的特工,史蒂文森已于1941年12月6日在加拿大建立了一所名为“X训练营”的秘密特工培训学校,而这所学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破坏维莫克化工厂训练敢死队员。与此同时,史蒂文森也在物色适合派往化工厂当地的内线人员,首先被他选中的是名叫奥德·斯培海姆的挪威人。斯培海姆是一名挪威船主的儿子,在德军入侵后自己驾驶小船逃到了苏格兰,在经过特工训练后又被派回挪威,曾经成功搜集过诸如“俾斯麦”号战列舰出航路线等情报,也曾多次机敏的从盖世太保的追捕下逃脱,显然是执行该任务的合适人选。

另一个被史蒂文森选中的是艾因纳尔·斯金诺兰德,这是一名挪威反抗组织的成员,有丰富的与德军作战的经验。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弟弟就在维莫克化工厂工作。在先期空投到挪威的斯培海姆协助下,艾因纳尔于1942年3月中旬离开挪威,抵达位于伦敦的英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在那里,他与多伦斯达德见面,并详细了解了维莫克化工厂的情况,随后接受了为期一月的速成训练,并通过空降的方式再次潜回挪威。在回到挪威后,艾因纳尔潜伏下来,开始搜集一切与维莫克化工厂相关的情报,甚至通过德军为提高维莫克化工厂而修建水力发电站的机会,成功混入了化工厂的劳工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入调查后,艾因纳尔摸清了维莫克化工厂的情况,绘制了详细的厂区地图,并详细标注出了德军守卫兵力的部署情况。但在他发回的情报中,最重要的当属关于重水产量的报告:德国人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成功的将重水的产量提高到了每个月100公斤。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盟军方面的重视。此时美国的核武器制造计划才刚刚开始不久,种种情报使得盟军有充足的的理由相信,也许在核武器的道路上德国人已经只差临门一脚了。

在这种恐慌心理的驱使下,盟军方面的行动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在罗斯福和丘吉尔进行的磋商中,两人不但决定了实施代号为“火炬”的北非登陆战役计划,还就德国的核武器计划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尽一切努力破坏德国人的工作,决不能让其获得更多进展。为此,对维莫克化工厂的破坏活动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鉴于维莫克化工厂的周边环境限制,英国空军认为无法通过大规模轰炸来摧毁其生产能力。因此,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派遣特种突击队潜入厂区,通过安装炸弹来实施破坏。该任务最终被交给英国特种作战部部长科林·宾格斯和英国安全协调局主管威廉·史蒂文森共同负责,行动计划被定为“燕子”。

▲突击队员们在参加跳伞训练时的留影

特种作战部根据艾因纳尔提供的情报,在多伦斯达德博士的协助下,制作出了一座与维莫克化工厂内重要设施、厂房位置及结构一模一样的目标模型,用于研究制定袭击计划。与此同时,斯蒂文森从一大批流亡的挪威地下特工人员中精心挑选了能胜任此次行动的四名特工,并在X训练营里对他们进行了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1942年9月,代号为“燕子”的4名特工完成了空投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但是由于天气不好等原因,将他们空投到挪威的行动多次受挫。1942年10月24日傍晚,“燕子”们再次登机,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在距离维莫克化工厂20公里处的雪山上跳伞降落,并在暗夜的掩护下成功着陆。4名“燕子”差不多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飞机投下的散落在各处雪地里的装备找齐,此后的15天,他们都是在海拔1300米的雪山上度过的。为了把装备搬运到预定地点,他们白天每人要拖运54公斤重的装备,而且要在同一条山间小路往返3次;夜里冒着零度以下的严寒,在雪洞里睡一会儿,每人每天的配给口粮只是一小片干奶酪、一小撮磨碎的燕麦粉和4块饼干。

▲第一支突击队使用的滑翔机

英国特种作战指挥部焦急地等待着“燕子”们的消息,直到11月9日才终于收到电报:“燕子”们已在维莫克化工厂附近安排就绪,已同艾因纳尔取得联系,并做好了迎接突击小组的各项准备。与此同时,他们还报告说:“德国人准备运走储存的全部重水,看来其重量已经能够满足柏林目前的需求。”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阵恐慌,正在美国的史蒂文森被紧急召回伦敦。战时内阁举行了紧急会议,责成布朗宁少将和诺曼上校立即制定行动计划。由于破坏维莫克化工厂需要大量炸药,因此决定使用两架滑翔机搭载32名突击队员,由两架轰炸机牵引实施机降。11月19日,袭击组按计划从苏格兰最北部的机场起飞,但意外的是因导航设备故障和恶劣天候的影响,一架滑翔机的牵引绳断裂坠毁,另一架滑翔机失事撞山,幸存者被德军逮捕,随后被全部枪杀,无一幸免。

英国情报部门在24小时后才从截获的德军公告中得知这一消息。所幸的是,德国军事情报官员在搜查飞机残骸时,发现的是用于迷惑德军而专门制造的假地图,该地图将袭击的目标标注为距离重水工厂40公里的一个水库大坝。德国驻挪威的帝国总督约塞特·泰鲍温和部队司令官冯·法尔根霍斯脱立即下令对此地带实施大肆搜捕,只要谁有一点点嫌疑,立即予以逮捕,并且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对大坝加强防卫。就这样,首次“燕子行动”以失败告终,但行动的目标并未暴露。

尽管首战即告失败,但盟军方面认为必须继续实施第二次行动。他们从挪威皇家陆军的志愿人员里选出一批队员,组建了新的“枪手”突击队,并利用维莫克化工厂的模型迅即展开严格的战前训练。1943年2月16日,6名“枪手”队员成功伞降到了维莫克化工厂西北 45公里处一个结冰的湖面上,并很快与4名“燕子”队员会合。

因为误判了英军的破坏目标,德军错误的加强了水坝的保卫力量,对维莫克化工厂的保护并未得到加强,100多名新来的德军警卫大部分被部署在水坝上,只有12人被派到工厂。加之艾因纳尔已经成功的获取了化工厂里德军警卫的位置及换岗时间、地雷的埋设区域等情报,因此突击队得以顺利接近维莫克化工厂。2月27日凌晨,突击队员们成功潜入了化工厂内,并安放了炸药,对工厂的重要部位进行爆破,彻底瘫痪了工厂的重水生产线,并使450公斤珍贵的重水泄露一空。

对维莫克化工厂的成功破坏基本切断了德国的重水供应,成功的卡住了德国核研究的脖子。而与此同时,盟军方面的核计划却在稳步推进,在费米的领导下,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铀—石墨原子反应堆,这使得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终于走到了德国人的前面。尽管如此,对德国核武器计划的破坏活动也始终没有停止。

1943年底,维莫克化工厂被德国人设法修复,重水生产再度开始。英国和美国空军在多次实施轰炸未果的情况下,决定再次采取破坏行动,设法重新切断德国的重水供应。 在当地情报人员的努力下,英国特种作战指挥部得到情报,约613公斤重水将于1944年2月从维莫克化工厂运往德国,这相当于该化工厂半年的产量。

在吸取了此前的教训之后,维莫克化工厂的警戒力量被空前强化,使用突击队再次实施渗透破坏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以艾因纳尔为首的突击队决定在重水的运送道路上实施破坏。经过精心的勘察,他们发现重水的运送要经由廷斯约湖上的渡船运抵达廷诺赛特,进而才能通过铁路或公路运抵德国。整条运输线路上,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有德军把守,实施破坏的可能性不大;而运输线上的廷斯约湖湖水很深,有的地方甚至深达1400米。因此,他们决定将运送重水的渡船炸沉,使之沉入湖底深处,令德军无法进行打捞。

1944年2月19日深夜,三名突击队员成功的潜入了运送重水的渡船,并在船底安放了炸药。第二天上午10时,运载着重水的货车车厢被装上了渡船,渡船准时出航,然而仅仅45分钟后预先安装的炸弹就发生了爆炸,在短短五分钟内渡船就彻底沉入了深水区,德国的核武器计划再一次遭到了挫败。而在这之后,随着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实施和苏军的攻势不断加强,纳粹德国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投入到核武器的开发上了。

本文为筑垒地域与文汇报联合创作,主编原廓,作者迷之人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