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王朝统一无不自北向南称霸,唯独这个朝代例外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标志着汉人在忍受了近一百年的民族压迫后,终于完成复国。

此时朱元璋做的第一重要的事,就是向仍在中原北方肆虐的元朝彻底消灭。

于是由朱元璋坐镇南京,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先锋的25万明军精锐,展开了对元朝的北伐战争。

自古以来,大一统王朝完成统一,无不是自北向南完成。

而明朝则开创了自南向北完成统一的先例。

那么是什么保证了朱元璋的成功?

▲朱元璋。图源网络

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打不进关中,最后连命也留在了五丈原。

北伐苦,大家都懂。

这倒不是将领能力不行,实在是地势的天然倾斜所致。

展开中国地图,横亘在正北方的是蒙古高原,不仅地势高,而且地形平坦,这给了北方游牧民族组成强大军队的地形条件。再向南,西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北平原。

地势虽有降低,但是比起南方延绵不绝的低山丘陵和冲击平原,北方在海拔上对南方简直是居高临下式的。再加上南方地形破碎军队难以展开,而平坦的北方更能够集结大规模的军队,所以南北对战时北方基本是占据主动的。

这种地形上的差异导致了南北不同的攻守策略。

在南方,拒城而守很简单,当年毛主席在南方打游击也是利用了地形的迟滞作用。

但是北方就不一样了,茫茫平原,一马平川,根本就无险可守。除非拿下那几个关键部位,例如燕云十六针、例如潼关黄河一线。否则,即使打下大片疆土,也是守不住的。

▲诸葛亮。图源网络

除了地形自北向南倾斜有利于北对南冲击,另一个原因就是北方长期是游牧民族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习惯了北方的豪爽,自然就长得膘肥体壮。不仅是马高大挺拔,日行千里,人也是身材魁梧,敦实强壮。

而南方因为气候原因,常年阴雨不断,日照时间短,所以南方人身高普遍不占优势,加上南方长期以粮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相比于北方吃牛羊肉的汉子,自然在体格上就差一点。

除了水性,北方人基本在碾压南方。

抛去地形和体格因素,北方在气候上更加寒冷,南方人进入北方作战对耐力和后勤而言是极大挑战。

如果交战时北方来个坚壁清野,那情况就大大的不妙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说白了就是打后勤,如果无法在交战区附近得到粮草,就要从遥远的南方运来。

我们知道,南方地形不平,不好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炀帝倾全国之力开凿大运河,结果导致了隋朝覆灭。

所以,在古代,想要从南方统一天下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具备了朱元璋的这些条件。

▲隋炀帝。图源网络

概括起来,能够逆势而攻取得北伐胜利,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1、经济重心南移

历史上,但凡中原地区发生动乱,肯定就会有一次涌向南方的大移民。

五胡乱华,安史之乱期、金灭北宋等都是移民的高发时期。北方移民的到来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社会的提速。

而随着南方开发程度的加深,经济实力实现巨大飞跃。再加上南方气候湿润等天然优势,即使和平时期,南方也会吸引大量北方人南下。这种持续了几千年的正循环量变终于在南宋后完成质变,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经济和政治是吸引人口前来的关键因素,一如当下的北上广深。

此时的南方已经是全国发达地区,自然吸引人们趋之若鹜。再加上南宋定都临安和朱元璋定都南京,这种汉族的天然向心力形成了巨大的人口基数。

在那个农业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

占据了全国最先进的生产力资源,比起千年来的各种北伐,朱元璋一口气打到大都,不费劲!

2、蒙古已经腐化严重,民心尽失,内斗消耗严重,国力不支

自古以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面对中原先进的文明时,往往无所适从。

学习吧,好的没学到,歪风邪气沾染了一大堆,就像金国一样,不到一百年就从虐人转化为被人虐。

拒绝吧,自身力量薄弱,难以驾驭庞大的汉人群体。蒙古人在遇到汉化问题时,忽必烈是尊重汉族人的,也就是说说。元朝在全国建立起四等人制度,汉人,尤其是南宋遗民,被列为第四等人。

地位低了,政治权利就不要指望了,杀一个人赔一头驴很平常,这让南宋故地的江南地区压迫甚重,相应的也就反抗最激烈。朱元璋振臂一呼,大家一起来反元。

四等人制度让蒙古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百姓掠夺,这种矛盾导致的隔阂不断加深并难以弥补,最终导致元朝整体的崩塌。

在这个蒙古人制订游戏规则的社会,他们不会想到用汉族的方式统治。

科举不受待见了,知识分子走投无路,自然不会念你好。

这些人虽然蛮力不足,但是文笔有余。

大笔一挥,一篇痛斥暴政的文章横空出世,足以让元朝统治者被人骂尽祖宗十八代。

为了防止汉人造反,元朝大量利用汉人武装。

久而久之,这些既得利益者形成了军阀并割据一方。在还没有出现外来威胁时,元朝内部已经四分五裂。

最后就是元朝要命的继承人制度。

成吉思汗建国开始,幼子守灶就一直盛行,反而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继承制被放在一边,这导致很多要命问题。每次皇帝驾崩,都意味着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次重新洗牌。

元朝立国98年,共十一位皇帝,其中元世祖忽必烈在帝位23年,元顺帝36年,剩下的39年由九位皇帝共享。

元朝中期,因帝位继承引起的政变数不胜数,元英宗更是死于刺杀。

安内都费劲,更遑论攘外了。朱元璋一阵暴风,元朝就土崩瓦解。

▲元朝。图源网络

3、铁腕之下的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优秀统治者的必备技能。刘邦重用张良、萧何、韩信而有天下。而像朱元璋这样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绝不仅仅是知人善任这么简单。

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统帅!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朱元璋战斗力都爆表了,属下自然个个人中龙凤。

这比被韩信暗讽的刘邦还要高上几个层次。有这样的战力,取得比刘邦更大的成就也就在意料之中。

《亮剑》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

一般而言,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也会将自己的性格赋予这个王朝。朱元璋为明帝国赋予了铁血的灵魂。网友盛传的“大明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这一性格的具体表现。

具体说来,朱元璋在充分信任徐达、常遇春等爱将、亲自制定北伐战略的基础上,还给这支精锐之师确定了这样一个态度:“即永不妥协,直到彻底毁灭元朝!”

最后,他成功了!

4、敌人的“帮助”,苜蓿的加成

干掉残暴的敌人,光靠高昂的斗志和正确的思路是不够的。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我们也是自力更生,最后终于造出了自己的原子弹。

朱元璋面对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赖以称霸的资本,是骑兵,确切地说,是战马。

朱元璋来自南方,战马刚好是短板。

南方战马属于亚洲马,由于气候、水土等原因,普遍个头小、耐力差。

而蒙古骑兵以蒙古马作为战马,蒙古马耐力好,适合长距离奔袭,这种天然优势是亚洲马难以相比的。

好在十四世纪,一种作物的种植改变了这一劣势,这就是苜蓿。

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这一作物原产于西域的伊朗高原,汉代开始引入中原,但是一直没有推广开来。苜蓿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价值高,这对于战马整体性能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古代西欧国家就曾大面积苜蓿饲养战马,然后依靠强大的军力去争夺周边的粮食。

对于战马,朱元璋真的应该给蒙古说声谢谢。

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不断南下,将中原农田划为牧场。这种牧场随着蒙古的铁蹄遍布大江南北,当然朱元璋的根据地江淮也有大量马场,这就为大量战马的集中提供了无限可能。

所以当朱元璋挥师北伐时,他的麾下,不仅有数量可观的战马,在苜蓿的帮助下,质量上也和蒙古骑兵不相上下。

▲成吉思汗。图源网络

5、火器的大规模应用,配合骑兵近似无敌

唐朝末期开始,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宋朝开始批量生产并形成战斗力。

但是由于宋朝骑兵极度缺乏,所以火器主要运用于步兵和水师,对火器的操控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所以普及面也不是很大。

而明朝开始,中国正式组建火器部队——神机营。这是战争史的巨大变革,标志着热兵器开始成为战争的主角。

在大规模装备火器的同时,朱元璋还进行了多兵种协同的尝试。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加上火器的破坏性和威慑力,对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进行致命一击。

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彻底改变了明蒙骑兵的力量对比,最终元朝被明朝赶回蒙古草原。

四十多年后,明成祖朱棣再次利用多兵种协同在漠北的忽兰忽失温大败蒙古瓦剌骑兵,取得了北伐漠北的胜利。

后期,随着军队素质的退化,为弥补短板,明军在多兵种协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进,发明了三眼火铳等骑兵专用火器,组建了关宁铁骑。

这支军队被称为明末最强军队,保卫着风雨飘摇的明王朝。

6、后勤的原始化

大军千里征战,靠那点可怜的干粮如何保持持久的战斗力?以战养战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霍去病擅长长途奔袭的闪击战,这注定了他的军队不可能携带大量粮草随行,那么吃什么呢?

霍去病24岁英年早逝,很多人怀疑是中了匈奴人的“生化武器”,即匈奴人在牛羊水源里播撒病毒,最终导致了不幸。

虽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并不代表他的战法没有活下来。事实上,直到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都在中国通过以战养战维持庞大规模的战争。

▲明朝。图源网络

朱元璋大军北伐,固然有出色地后勤保障,但是以战养战的优良传统没有丢。具体就是,找到什么吃什么。而由于北方汉人受蒙古压迫太久,所以大军前来,大家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加上途中反正的汉人太多,所以朱元璋的后勤不算太吃力。

淮海战役,人民的独轮车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朱元璋北伐,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他的不朽功绩,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