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伊斯兰世界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塞尔柱突厥人旋风般地入主中东,为当地穆斯林军队注入了新鲜血液。传统上突厥武装力量的支柱是轻装骑兵,骑乘快速的矮种马,以强力复合弓为武器,能够在马背上施放阵阵箭雨。当然,他们也会装备轻矛、单刃剑、斧头或匕首等近战武器。这样的军队主要仰仗速度与机动性以击败对手。
突厥人惯用两种经典的战术:包围——敌军被高速盘旋的骑兵从四面八方围困,并遭受无尽箭雨的袭击;佯败——在战场上突然后撤的技巧将诱使敌人产生追击的渴望,追击的混乱无序导致阵型被破坏,从而令他们在突然的反攻面前毫无抵御之力。这令西欧的封建军队倍感陌生。至于萨拉丁的部队则来源复杂,其战术融合了突厥人色彩与阿拉伯-波斯传统。除了弓骑兵,重甲骑兵、步兵与攻城器械同样得到重视。因此,他的军事力量显得更加均衡。除了武功,萨拉丁在文治方面的功绩也可圈可点。他重视学术,优待知识分子。在军事方面,萨拉丁尤其鼓励军事理论家的创作。
▲萨拉丁铜像
12世纪伊斯兰世界最著名的三部军事著作均完成或撰写于萨拉丁统治时期。其中哈拉维的著作完成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这位学者当时居住在巴勒斯坦,亲历了各主要战役。他本人甚至从事过为萨拉丁搜集军事情报的工作。故而,其作品为后人了解第三次十字军时穆斯林的作战方式大有裨益。萨拉丁的个人军队是从他最初驻扎在埃及的一支非常小的部队起源的。
获得埃及的统治权后,他解散了大部分原法蒂玛王朝的军队,因为它明显心系旧主。这番清洗的后果是埃及军队中以努比亚人为代表的非洲元素急剧淡化,亚美尼亚人、柏柏尔人也慢慢从军中销声匿迹(负责为萨拉丁镇守阿卡的宦官加拉古什似乎具有亚美尼亚血统,可算作一个特例)。阿拉伯军队依旧存在,但地位大不如前。于是萨拉丁的军队核心主要由突厥人和库尔德人构成。突厥人与库尔德人之间也有些宿怨,但在萨拉丁时期二者都视自己为伊斯兰的战士。
萨拉丁部队的精英当属奴隶兵“马穆鲁克”(mamluks)。这种被招募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前伊斯兰时期。在漫长而严酷的军事训练结束后,他们会收到一份书面证书并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与欧洲的封建骑士不同(需要自筹装备),马穆鲁克新兵在正式加入部队前会得到一匹战马,崭新的制服还有全套军备。优秀的马穆鲁克对曾是其主人的指挥官忠心耿耿,通常要比西欧骑士更加可靠,也更遵守纪律。
▲训练中的马穆鲁克骑兵
萨拉丁时期常备军的人数已不得而知,但他的继任者留下了阿尤布王朝常备军的数字——分布在各个行省,大约10000人左右。1191-1192年第三次十字军激战正酣时,萨拉丁的部队人数远远超出这一规模。因为依然有部分黑人(努比亚人)、柏柏尔人作为雇佣军参战。他们往往被统称为“埃及兵”,是萨拉丁惯用的炮灰部队。与经历过清洗后的埃及不同,在叙利亚、伊拉克一带,当地主要城市仍然拥有自己的“守备队”。这些民兵为数众多,对城市战颇有心得。还有不少突厥部落先后向萨拉丁宣誓效忠。作为苏丹的封臣,他们有提供军队的义务。这些部落首领很多是地方诸侯,其军队或许骁勇善战,却难以获得萨拉丁完全的信任。
由于法兰克人对伊斯兰军队的传统印象根深蒂固,即穆斯林长于骑射,萨拉丁阵中的步兵反倒常常被史家忽略。事实上,步兵在萨拉丁的战术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在围城战中举足轻重,甚至在此后的阿尔苏夫会战里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萨拉丁的战术体现了某种“步骑协同”的倾向。步兵用于维系阵型和防御,而骑兵则用于撕开敌人的防线和骚扰。哈拉维的军事著作中,有大量篇幅论述如何有序地组织步兵与骑兵配合作战。
萨拉丁的步兵中有训练有素的雇佣兵,还有大量出于宗教情怀的“志愿者”。这批志愿者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人称他们为乌合之众(harafish)甚至“乞丐”。但他们在宗教的激励下十分狂热,如果得到的恰当的指挥,同样不可小觑。萨拉丁阵中的另一支特殊部队由贝都因人组成。大部分贝都因人援兵来自新月沃土南部、巴勒斯坦、西奈半岛、红海沙漠、利比亚沙漠以及尼罗河三角洲。这里的贝都因人民风彪悍淳朴,仍然保留着阿拉伯游牧民的特质。他们吃苦耐劳,适应中东炎热的气候,常常被用于伏击或突袭。一些贝都因人甚至是土匪出身,对游击战、劫掠战驾轻就熟,给远道而来的西欧十字军制造了不少麻烦。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马千、彭琴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