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丸”真能实现双胞胎之愿?

从前几年开始,国内的准妈妈中间突然流行起了一种名为“多子丸”的药物。不少曾经用过的女性声称“只要按方法服用,就能轻易怀上双胞胎甚至多胞胎,而且对身体影响甚微”,与此同时,尽管这些药物都属于处方药,但却往往不需要处方便可轻松获得。而实际上,所谓的“多子丸”不仅难以保证如愿怀上双胞胎,反而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何会有双胞胎?

女性的排卵,其实与体内雌激素的作用密不可分。在排卵前,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起到“发令枪”的作用,一旦雌激素水平快速升高,就会对负责排卵的下丘脑相关部位产生刺激,从而引发排卵。此时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反过来会给下丘脑一个“停工”的信号,这也是女性一般单次只排一个卵细胞的原因。

至于双胞胎,在医学上一般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本应发育为一个胎儿的单个受精卵受到某种刺激一分为二,所形成的同卵双胞胎(也就是长相、性格乃至基因都几乎一样的双胞胎);而另一种则是女性在排卵时偶然一次排出多个卵细胞,且不止一个卵细胞形成受精卵,所形成的异卵双胞胎(长相、性格等方面会不尽相同)。

“多子丸”的真面目

虽然在商家的口中“多子丸”有着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字,但它们一般都是同一种药物——氯米芬。而氯米芬所谓的能让女性怀上双胞胎的“药效”,其实是源于它促进排卵的药理作用。服用氯米芬后得到的“人造双胞胎”,则恰好属于异卵双胞胎。

氯米芬在体内恰好属于雌激素的“死对头”,可以把雌激素从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ER,雌激素需要与这一部位结合才能刺激下丘脑),但自身却不会刺激下丘脑,没有收到雌激素“停工”信号的下丘脑则会指挥卵巢继续排卵,从而使女性单次排出多个卵细胞。卵细胞的数目增多,形成多个受精卵的机会自然也就大大增加了。

然而,氯米芬的正规用于并不是“制造”双胞胎,而是帮助不孕女性圆母亲之梦。对于因为内分泌系统紊乱(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而长期不排卵的女性,氯米芬可以有效地诱导出排卵,帮助治疗由此引起的不孕。而在俗称“试管婴儿”的体外受精(IVF)中,由于要避免重复进行创伤性操作,需要单次采集完所需的多个卵细胞。此时应用氯米芬增加单次排卵数,既可以轻松完成卵细胞采集,又可以精确控制排卵时间,可谓是一举多得。

实际上,妇产科所使用的促排卵药物并非氯米芬一种,例如IVF中更为常用、促排卵效果更直接的促卵泡激素(FSH),以及原本用于治疗乳腺癌,但也可以帮助内分泌紊乱患者恢复排卵的芳香化酶抑制剂(AI)。至于为什么只有氯米芬被民间用于这一用途,恐怕只是因为它价格低廉而相对容易使用。

“人造双胞胎”风险重重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用氯米芬来得到双胞胎似乎是轻而易举,但实际上这种“人造双胞胎”其实并不可靠,不仅成功率令人堪忧,背后的风险也实在是难以令人忽视。

首先,氯米芬“制造”双胞胎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在一项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使用氯米芬促进排卵的研究中,作为副作用被报道的多胎妊娠发生率仅有7.9%,双胞胎发生率更是只有6.9%。更何况作为促排卵药物的氯米芬,正规使用时需要时常监测卵巢和下丘脑对药物的反应,这在非正规使用中是很难做到的。此外,人工“制造”双胞胎违反医学伦理,这一用途永远不会被正规医生使用。

其次,双胎乃至多胎妊娠,对胎儿和母体会带来极大的考验。母体由于需要承担不止一个胎儿的营养供应,体内器官的压力会较单胎妊娠大得多,也更容易发生严重甚至致命的妊娠并发症(双胎或多胎妊娠在妇产科本身便被列为异常妊娠),在分娩期间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即使对以上两点做了充足的准备,氯米芬本身的副作用,也是摆在准妈妈面前的一大问题。氯米芬促进排卵很可能会起到过度促进的效果(尤其是在非正规使用的情况下),卵巢在排卵时会不堪重负,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由于OHSS的早期表现(水肿、腹痛等)难以引起注意,加之非正规使用者无法做到在卵巢受刺激过度之前进行干预,造成卵巢扭转、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而不得不切除卵巢,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例子也有发生。

由此看来,“多子丸”等药物的使用非但难以让准妈妈如愿怀上多胞胎,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选择通过药物来怀上多胞胎实在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更何况不少此药的使用者都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安全灯问题也实在是难以保证,大多数网上店家售卖此类药物的行为,也有违法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