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兰蒂斯:最“硬”的科幻也有文艺的心

人们通常会把科幻小说贴上“软”或“硬”的标签,但究竟什么是硬科幻什么是软科幻并没有统一权威的标准。一般意义上的硬科幻大多指那些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细致的技术细节,坚实的科幻内核的小说。按照这个标准,那杰弗里·兰蒂斯一定是不折不扣的硬科幻小说大师。首先,他那响亮的头衔就让人敬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光电能及太空环境研究专家,1997年火星探路者计划的参与人之一(负责火星探测器的电池设计与维护)。可以说为人类探索火星做出了杰出贡献。科幻小说作家中不乏工程师与科学家,但像兰蒂斯这个级别的实属罕见。因此另一位科幻大师,《永世之战》的作者乔·哈尔德曼戏称他是“科幻小说作家里唯一实际到过火星的人”。想想其实也并不为过。

当然,杰弗里·兰蒂斯的小说也无不体现着他作为NASA的顶尖科学家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尤其是在宇宙及航空航天方面。每一篇小说都有着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其技术细节几乎无懈可击。比如早期的《追赶太阳》,细致的描写了遭遇事故的宇航员如何在月球生存求救的故事,让人不由得想起前年大热的《火星救援》,但《追》可是90年代初的作品。类似的包括《冲击参数》《通过虫洞进出黑洞》等等,里面的情节与设想都有着极为严谨的科技基础。看到这,你一定以为兰蒂斯是“最硬”的那种科学家作者。其实,这位高智商高学历的大叔也有一颗“文艺的心”。

杰弗里·兰蒂斯

笔者认为,科幻小说,本质上仍然是小说。尽管归为类型文学,其作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文艺要素还是应该具备的。再“硬”的科学内容,也应当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点上,兰蒂斯堪称典范。其代表作,就是他最为著名,也是笔者最为喜爱的作品——《狄拉克海上的涟漪》。这篇翻译出来也不满万字的小说,完美的将硬科幻与故事情节及文学表现结合在了一起,笔者认为在这个长度下,应当算是巅峰之作。

时间旅行的题材已经很不新鲜了,前有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后有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各种梗都已经玩过。但是兰蒂斯大师依然能将这一不新颖的题材写出精彩乃至经典来。理论方面,它的两大支柱都非常的“硬”。一是数学上的“希尔伯特旅馆”问题,展示了“无穷”的神奇。二就是大名鼎鼎的“狄拉克海”,一片充满负能量粒子的“海洋”。作者将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穿越”的理论支撑,新奇又令人信服。叙事情节方面,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作品中有三条时间线交织,一是当前主人公准备发表论文却遭遇火灾的线,二是主人公研制时间机器的线,三则是主人公回到过去的线,三条线交替叙述,层层递进。而其中第三条线其实还延伸出许多的支线。这样交叉往复,碎片化的叙事,并没有打乱作品的思路,反而生动的描绘出时间旅行造成的一种时间支离破碎的感觉。而且过去的时代背景,正是美国六七十年代,嬉皮士文化,学生运动,反战集会,毒品等等都在作品中得到呈现,暗合了全文忧伤的主题。整部作品一气呵成,语言优美,但一样深刻,许多情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科学与文艺达到了空前的融合,即使在正统文学中也是难得的佳作。

另一部作品,可能知道人不多,但笔者也非常喜爱,就是《黑肤女子》。其实很难将这篇小说归入科幻小说。因为在这部作品里没有上天入地,没有科技奇观,唯一称得上幻想的,就是男主与他的老师女主,也就是黑肤女子共同写得一篇物理论文。而另一条主线则是女主的不幸生平,通过一个第三者娓娓道来,平静却有着很强的控诉力。通篇文章在物理学的种种术语之中,描写了六十年代女性科学家在大学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充满了人文情怀,引人反思。科学的新发现固然令人神往,科学家的遭遇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兰蒂斯是一位富有人文思想的科幻作家。

兰迪斯的小说既有古典科幻小说对技术与科学的崇拜,也有现代文学的表现方法与人文情怀。作为雨果奖与星云奖的双料得主,他的作品对每一位正在或立志成为科幻作家的人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