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中后期,鬼谷子的纵横之术大行其道,其弟子苏秦、张仪将战国搅得天翻地覆。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如坐针毡,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招致群起而攻。特别是大国,最容易被小国合纵。
所谓“合纵”,就是老二联合所有小弟一起对付老大;所谓“连横”,就是老大为听话的小弟出头,谁欺负他就联合起来揍谁。这样解释应该各位看官更容易懂吧。
图片来自百度
曾经东、西互帝的两个国家齐、秦就被合纵揍扁过。“五国伐齐”和“五国伐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之痛。
要说战国中后期战国七雄的排名,其实不用去罗列很多的证据,苏秦的一句话足矣:“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意思很明显:合纵,最大受益者是老二——楚国;连横,最大受益者是老大——秦国。其余就应该是:齐、赵、魏、燕、韩国。
在面对外交这样重大的决策上,楚怀王犯了极大的错误。他为了秦国答应的六百里地,断绝了和齐的联盟。在秦国出尔反尔后,又义气用事,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攻秦。结果三战均惨败在秦军之下。事实证明,老二和老大单干是干不赢的,结果反而伤了自己元气。
果然,老三齐国联合韩、魏,有怨报怨、有仇报仇,在垂沙又大败楚国。老二彻底打趴下了。
老三齐国的命运和老二一样,后来也被狂揍一遍。从此,老大秦国再无敌手。
当然,剧情其实是可以反转的。只是要多一些假设。
其中一个关键反转点就是——屈原。
图片来自百度
在我们心目中,屈原一直是一个伟大诗人的角色。那证明我们对他了解还不够。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大部分是在他后来流放的时候造就的,屈原本来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
屈原名平,是楚国三大家族:屈、景、昭中,屈家的后代。从他的楚辞《九章》来看,到他这一代,屈家已经没落了。
但屈原凭自己的才干受到楚怀王熊槐的提拔,在内政、外交上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屈原看出了楚国存在的弊病,准备向李悝、商鞅一样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使楚国变得更加强大。前期在楚怀王的支持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触及楚国上层人士的利益,屈原开始受到诬陷和排挤。最终改革被迫停止,屈原被流放。
为什么明明改革是好的,是使国家向前进步的,反而会遭到一些人的阻挠和迫害呢?像商鞅、吴起。
原因很简单:某些人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千方百计地在阻止社会前进!
在六国合纵期间,连横家张仪(秦相)为了破坏合纵关系,用六百里地为诱饵,迫使楚国和齐国断交。此时,眼光独到、明辨是非的屈原马上看出了问题。通过朝中大夫极力劝谏楚怀王千万不要破坏合纵关系。结果狂妄自大的楚怀王完全置之不理,真是天亡楚国!
图片来自百度
屈原是合纵的坚决拥护者,多次请求楚怀王杀张仪(出使楚国期间),都没被采纳。
后来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屈原力谏秦国言而无信,不可赴约。楚怀王又不听,结果果然被秦国扣留,至死都没能再回到楚国。
由于楚国和齐国交恶,秦国放心大胆进攻楚国。秦将白起攻下楚都郢,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一片惨淡。
见此情景,作为楚人的屈原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一种是对楚人的深深的哀悼;
一种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叹;
明明自己有心报国,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君王一步步的葬送自己的祖国。这种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鲜血一滴一滴的往外淌,却无能为力。相信只有忧国忧民、又负责任心的大丈夫才能体会得到。
于是,屈原选择了逃避,他在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跳进了汨罗江,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如果当年屈原的改革和合纵政策能够得到楚怀王的坚持,秦国起码要多耗50年的时间来各个征服东方六国。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