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士气到底有多大作用?要咋样才有士气?

笔者觉得古代历次作战的双方人数一直是个讲不清道不明的话体.我觉得冷兵器时代,作战最重要的还是士气和训练,或者说士气更重要!士气高昂时,即使人数少,装备差,也往往能死战到底,而士气低落时,人再多装备再好,也是乌合之众,历史上无数的经典战例中的战胜方无一不是士气高昂的一方.我认为士气反映了,战斗中人控制自己的恐惧心理,充分发扬智慧,和战斗技能的能力,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没有了士气,失去了战胜的信心,再聪敏的人,再精良的装备也失去了作用.从人性的角度我分析了一下各种条件对士气的影响。

1."师出有名".

不同的战争目的,对参加者的动机有很大影响.缺乏参战的动机,战争参与者面对死亡这个最大的危机,士兵到将军的士气一定高不了,谁愿意白白送死.笔者个人将战争的目的分为:侵略战争,"保家为国"战争和宗教战争.

侵略战争中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吸引力相当大,由此产生的士气就比较高,即使遭遇战役,战斗上的失败,士气也不容易下降,对方丰富的财富与资源是极大的诱惑,己方拼死受累也再所不惜.各野蛮民族对罗马帝国的蚕食,以及中国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正是由于这些民族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的驱使,才可以将这种侵略战争几十数百年的继续下去.

但是对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国家和民族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战争初期,由于国家的强大,国民的自尊心很强,所谓所向无敌,士气可以在短期内保持很高水平,但是一般这类战争的对象都是周边弱小国家,一旦战争不能速决,或遭遇对方反抗而遇挫折则,士气会很快降低,增加财富的愿望既然不能达到,还不如回家享受以得的利益.但是如果国内已经经历了长期安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足够的财富,没有迫切的通过侵略别国积累财富的必要的话,贸然发动战争,然兵戈虽猛,则士气不高,且更加脆弱.历史上很多国力强盛的国家的东征西略总会有一个尽头,经济原因是一方面,人民的斗志的逐步丧失也是一个原因.

再说抵御外族(国)入侵的战争,不一定就是单纯防守,也有主动出击希望出去后患的战争行动.敌方对己方的生存的威胁越大,反抗时的士气越高.这和所谓"狗急跳墙"有点类似,因此初期士气也是很高的.弱小民族经济军事等都不能与入侵者直接抗衡,更容易被逼近民族存亡的死角,拼死一战总能产生出高昂的士气,如果失利则危机更大,反抗更盛,如果成功则信心大增.反观入侵者对照上文,反战退缩情绪集聚,往往导致接连失败.但如果防守者是国力较强一方,因为基础好,敌人的一次入侵对整个国家不会马上造成全国人民的生存危机,于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抵抗意志就不会非常坚决.

至于宗教战争,本人是无神论者,对其不太了解,望有识之士评说.

2.后勤和装备

人是铁,饭是钢,人总不能总是空肚子打仗.武器装备是杀的工具,士兵也不能总是用牙齿咬死敌人.在冷兵器时代,一旦战争开始,这两点我觉得是最基本的保障要素.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战争的发展现代后勤要考虑的方面就多多了.

粮草充足,士兵的危险就主要来自敌方,如果这一点也作不到,那危险就来自了敌我双方,长时间处于这种境地,士气怎么会高,早晚自乱阵脚,人类求生的本能驱使下,不是逃跑,投降就是叛乱,以寻求活下去的可能.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不用多说.

再说装备.坚甲利兵使士兵更有信心战胜敌人,士气随之提高,反之则下降.但是一旦精兵失利则对己对人的影响也更大,如此精锐之师尚不能胜,何况其余普通部队.对于后勤方面来讲,比如不能及时补充羽箭,修理保养兵器等都会造成这种情绪的滋生.劣势一方如果长期缺乏对付敌军,先进武器装备的方法,如中原人士长期缺乏对抗游牧骑兵的有效方法,会影响己方信心,同时降低士气.

3.训练

充分的训练出色的战斗技巧,不管是从身体还是从指挥方面,都会增加战胜的信心,该方的士气响应大增.同装备类似,训练较好一方的失利,往往对己方的士气会有很大的打击,同时敌方却会大涨士气.

4.人数

大家对古代战争中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百万的人数,一直津津乐道.我觉得人数对整只部队士气的影响是"鄙大于利",但也不是说就是越少越好,因为对于冷兵器战争而言,多数情况还是硬拼人力,我只是觉得,人越多,要保持高昂的士气,花的力气也越多,难度大不说,士气的损耗越快.士气很大程度上和瘟疫一样,会通过人向周围人传染,士气的升与降往往开始于一个人,条件有利于士气的增长就会抑制住个别发牢骚人的影响力,反之已然.

人是容易被大场面鼓动的动物,同时绝大多数人又是随大流的.设想我是古代军队中的一员,被动员参加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首先假设从师出有名这一段里,这次战争开始时,全军有着必胜的信念,时期高昂,在部队集结过程中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色战友,大家或多或少有着一种自信,于是我也渐渐受到感染,信心也增加了,反之如果开始军中便弥漫着悲观绝望情绪,由于人数众多只会加剧我心中的恐惧.或许还未出征就开了小差.

大军开拔,兵强马壮,军粮充足,一路攻城拔寨十分顺利,伤亡不多,我心想这么顺利,只要机灵点,安全回家没有问题,说不定还搞个功臣当当,眼看身边战友也都健康如初,有的已经立了功,很羡慕,大家的士气也没什么问题.即使大决战就在眼前,看到我军人数众多,也没什么好特别担心的.

反之,如果战局不顺利,伤亡惨重,周围同来者有死有伤,又决战在即,即便长官鼓动,也于是无补.

开战之后,古代通讯的不便造成只能通过身边人的反映来感受全局,身边人都在死战,身于方阵中也只能跟着死战,身边有人退却了,而且越来越多,当然也只好跟着退,于是求生的本能使得大家方寸大乱,争相逃命.

士气的产生和维持都是出于生存这个基本定律.生存几率越大,求战的心情越差,只要能活就避免一战,但一旦非战不可,能战胜敌人求得生存的机会越大,自信越强,士气就高.人数多,装备好,粮草足,士兵安全感就强!抗敌时士气就高,但主动出击时,失去优势,安全感下降,士气就降低了.

训练可以降低士兵在不利条件下士气减少的速度,两军对垒,士气此消彼涨,待一方士气降低较高方胜算就大.以上几大要素,一方在不可能尽占优势的情况下,破敌之短,加剧其士气降低因素,以抵消可增长士气的因素.比如敌军兵多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好象在古代战争中又要人多,又要训练有素不太可能,暂且这样假设),我方就应该抓住其维持其有效运转的困难性,破其粮草,瓦解斗志,敌方战力减退又可增加我方士气,寻找战机,才可一举破之.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Alfred2003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

获取更多军事历史方面的知识,北朝论坛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