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什么?在孩子眼里那仿佛是一枝箭,即使被射中好像也不会很疼;在失恋者看来那简直就是一场病,让人痛不欲生。不同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相同之处在于任何当事者都共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神秘感觉。至于爱情到底是什么,她来自何处?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对她有很多阐述。而更实际且令人信服的还是来自医学角度的解释,爱情可以理解为物质的,但绝非物资。
研究人员对童年时被切除了脑下垂体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定期地补充激素能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发育,但是,他们永远不会有恋爱的需求,甚至不能生育。他们对爱情的感受是麻木的,但是感受不到情感燃烧的热度,要他们持久地保持与异性的爱恋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之所以丧失了这些感受,是由于血脑下部神经通道的某一特定部位出现了故障,而这个部位是在脑下垂体受到损害,便会连带伤及其恋爱的能力,而且没有办法补救。这个特定部位就是爱情本源的所在地。
不论哪个国家和种族,人们对爱情的感觉完全一致。情人们说自己“飘飘欲仙”,一点儿都不错,拥有这种感觉的人血液中会有一些特别的化学物质在奔流。含情的对视、轰轰地触碰,甚至一些气味都会唤醒大脑中沉睡的部分,并迅速传到每一根神经。身体的反应也是一致的:充血的肌肤、湿润的手掌、急促的呼吸、全身心的紧张…出现这些反应不是偶然的。血液中新出现的三种激素不可忽视,即多巴胺、肾上腺激素和苯丙氨酸。尤其是苯丙氨酸,当一个人遇到所爱慕的人时,他(她)体内的苯丙氨酸阀门就打开了。于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就呈现在脸上,一种晕眩突如其来。但是苯丙氨酸的高浓度很难持久,所以炽烈的爱往往只存在一时。
爱情还有另外一些物质基础。比如具有镇静作用的安多芬,它是天然的止痛剂。正是在它的作用下,情人们感到安全、宁静与温馨。一旦失恋或丧偶,另一方就会感到无比的忧伤。
还有一种叫做苯乙胺的化合物,初入爱河的人,体内会迅速产生大量的苯乙胺物质,眼神里会流露出勾人心魄的秋波。它能使口若悬河的演说家呆若木鸡;木讷寡言者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没有力气的人竟能将一百多斤重的情人一中气抱到三楼。据生化专家们测定,此时双方的血液中苯乙胺的含量比平时高出四五倍。而且分泌得越多,发生的效力也就越明显,产生的爱意当然也越发浓烈,最后就成为苯乙胺的俘虏——堕入情网。而在这时,肾上腺激素也会大量分泌,随之发生瞳孔扩大、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多等等,而这些原本是承受压力时才会出现的生理特征。从其程度上看,爱情让人流露出的这些生理特征甚至超过了人们面对考试或者求职面试时的压力。
面对现代人的婚外情,医学上也有自己的解释,那就是多巴胺与后叶加压素的分泌量比例问题。多巴胺让人多情,后叶加压素使人忠诚。但是有此人偏重多巴胺的分泌而拒绝后叶加压素,所以他(她)会见一个爱一个。而且,这两种化学物质产生的多少基本是先天决定的,亦即人对婚姻或者爱情的忠诚与否一定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就好比性格上像父亲或者更像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