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达5磅才是“轻盔”!欧洲近代头部防护到底有多屌?

勃艮第轻盔(Burgundian sallet)这种16世纪初推出的新型轻盔有着很多老式轻盔既有特征:形状为简单的半球形;短而尖的帽舌,既可以保护脸部又不限制视力或呼吸;颈圈保卫脖子;最后用铰链将分别保护头部和面部的部分连接起来。虽然被称为“勃艮第轻盔”,但它煤斗形状造成的流线型与15世纪的轻盔(sallet)却全然不同。它可能只是某种经典重现,而不是直接从轻盔演化过来的。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钢盔仅是文艺复兴风尚的产物,因此并没有风靡很久,但其设计也有一定的优势所在:在有效保护头颈部位的同时,也能提供极好的视野范围及畅通的呼吸。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军事社会中,从步兵到国王,几乎人人持有,但尤其受骑兵喜爱。但是,到17世纪中叶,无面甲的头盔逐渐占领军队武器装备库,保护性较强的封闭式头盔仅少量继续服役于重型骑兵。

这种钢盔之所以被称为 “轻盔”,代表它体积并不大,而且也不注重各种繁复的纹路设计。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典型的16世纪勃艮第轻盔,具有称为“面甲”的防御板,重3.5至5磅,当然没有面甲的头盔是会轻一些,但其他类型的头盔就会重很多。据记载,17世纪处配有面甲的头盔竟重达10磅!

▲无面甲的头盔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帽舌部分或直接从头盔内部延伸出来,或另外铆接上去方便掀盖。但无论其长度或构造如何,其目的都是要保护脸部并避免日晒雨淋。另外,骑士大多数勃艮第轻盔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装饰,最常见工艺的包括雕刻、镶嵌和部分着色及抛光,有些则是以包裹以艳丽的布料。

尽管勃艮第轻盔比较实用,外观也不错,但17世纪中叶随着火器的普及,其他防具都显得黯然失色,不过勃艮第轻盔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铠甲历史的画卷上,画上了深刻而浓重的一笔。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翻译顾之,顾问西门吹牛,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