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狄何许人也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怀英志虑忠纯,英勇不平 ,像这样的人竟被逼走蛮荒、浪迹天虎,是朕失察,朕之过也,朕之过也。”
喜欢看《神探狄仁杰》的朋友,或许还记得武则天这句略带自责与感伤的台词。当“平反昭雪”的圣旨传到大漠,蒙冤出走、负屈查案的狄仁杰不禁老泪纵横。
狄仁杰,既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更像是一坛洞府珍藏的老酒,散发着积年的芬芳。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到现在,狄仁杰辞世已经1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狄仁杰的名字不时出现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如唐代的《玉堂闲话》、《集异记》、《广异记》、《定命录》,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狄梁公返周望云忠孝记》和清代的《狄公案》等等。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荷兰人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系列面世之后,狄仁杰更是以“中国版福尔摩斯”的形象走出国门、享誉海外。
时至今日,随着一部部影视作品的热播,狄仁杰的人气再度飙升。“元芳,你怎么看”作为调侃蹿红于网络,梁冠华肥胖的身躯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大家的心目之中,“梁版狄仁杰”,就如同王刚演绎的和珅一样,俨然成了狄仁杰的“尺度 形象”。
“人气爆棚”是不争的事实,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一般人都能略谈一二。但是,当我们想把狄仁杰还原成真实历史人物的时候,除了大名鼎鼎的“神探”之外,似乎又对他一无所知。
真正能体现狄仁杰是杰出军事家的就是他在魏州刺史任上的事,也就是他智退契丹(中古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金庸的武侠书里常有提及)军队的猛事,也充分显示了他的独特军事素质和才能,创造了孙子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军事状态。
公元696年10月,逐渐强大的契丹(唐朝亡国后的大辽国)攻陷大唐的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随即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国难思良将啊,为了稳定局势,安抚老百姓受伤的心,武则天立马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从这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她亲侄儿的话也不听,死保老狄的原因了,这是普通人没有的战略眼光啊,因为她不仅会玩男优,还能玩政治,这就叫做战略眼光,因为国家非常需要老狄这种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又能量非凡的猛人,如果杀了他,那么就相当于做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和自断屋梁屋毁人亡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对于从小就精于政治的武女皇简直就是低级错误,她会犯吗?因为她也知道武承嗣除了在朝中兴风作浪搞政治阴谋外,要这个宝贝侄儿带兵打仗简直就是闹着玩,她心里亮堂着呢(这可能也是她没有把宝贝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的原因之一吧),不然她也不能连续执政近50年了,老太厉害着呢。
当然,雄才大略的狄仁杰也不是吃稀饭的,可以预见的是,他绝对不会辜负武老太和老百姓的厚望,不辱使命,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他老人家能做好工作。
果然,老狄一到职,立即改变了前任长官独孤思庄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坚壁清野”的战法(抗日战争时也多次用了此种战法,以利和强大敌人作“持久战”,此一时彼一时也),让百姓返田耕作,他说:“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也就是说老百姓应该干啥干啥去,小小契丹何用如临大敌,我自有办法击退他们,何况他们还没有打到我们这里,离这还远着呢,怕他个啥,有本事就来和我老狄轰轰烈烈地拼个鱼死网破,自此老百姓心稍安。
老狄原本就威名远扬,契丹军队一听到老狄亲自出马来战,都有点害怕,闻之立马引众回归契丹,也使魏州避免了一次血光之灾,也算是“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典范了,挥手之间战事消弭得无影无踪,果然是没开战就奠定了胜局,简直就是《孙子兵法》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翻版,你说他不是杰出军事家又是什么?有道是,下等将领靠勇武上等将领靠脑子,此是真谛。
于是,当地老百姓又学宁州人道路引颈歌颂他,又克隆宁州人立碑以记他的大恩大德。
立了这么大的功,而且几乎不用任何成本就能“空手套白狼”,赏罚分明的武老太当然不会忘记赏赐他。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算是地方官中的最高级别了。自从老狄在军政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威振八方的巨大成就之后,武媚娘也更加把老狄当作治国栋梁来加以保护,她亲自赐给他紫袍、龟带,还破天荒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以示对他的最大褒奖和充分肯定,也算是一种另类“免死金牌”,试想能让武女皇亲自提词嘉奖的有几人?我们的狄国老就是一个。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又一次当上了宰相职务,从此成为了辅佐武则天安邦治国的左右手,也可以说是权倾朝野,打一个喷嚏都影响政治风向的大哥级人马。
此间他为缓解民众疾苦,上疏劝谏息兵疏勒四镇和废除安东,让人民能休养生息,太后好像并不听他的。
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离辞世还有3年时间,时间不饶人啊。正因为时日不多,他更感到自己身上的那付重担的份量,于是又不顾个人安危,日以继夜地为国家大事操碎了心,就在他去世前两年,还成为了恢复唐室的中流砥柱人物,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谓是为大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据史载,公元698年,曾三番五次要害死老狄的奸雄武承嗣联合他的亲戚武三思,多次游说武媚娘立太子,这个当然是要立姓武的为太子啦。也深得武媚娘宠信的武承嗣多次派人游说甚至乞求请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武媚娘也觉得武承嗣等人的“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很有那么一点道理,所以经常在立儿子还是侄儿为皇帝接班人的问题上犯迷糊,那种犹豫不决、首鼠两端比李世民要立哪个儿子做太子时还甚,因为她是史上第一女皇帝,所以立太子也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一切都有“开天辟地”的意味。所以说做第一个女皇帝确实是比较烦,一切没有先例可寻,这就让她想破了头。
在这种关系到大唐命数的大是大非面前,历来精忠报国的狄国老,绝对也没有袖手旁观(比如以前的老狐狸李勣)的可能,于是在这种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最终他也利用了自己在朝中的巨大影响力力挽狂澜,联合李昭德(也就是杖杀四大酷吏之一的侯思止的猛人)、吉顼等人不断有理有据地劝说武老太,最后玉成了“立子不立侄”的英明决定,并使不可一世的武承嗣于此年忧愤含恨而死。也因此说老狄是“唐室砥柱”,当然是以事实来说话,不是空穴来风。
在此之前,大臣李昭德和吉顼曾数次请求武媚娘继续立李旦为皇嗣,武媚娘不从。就连武媚娘的最红男宠张易之,问足智多谋的狄仁杰如何才能自保平安时,老狄也力主张易之游说太后迎回庐陵王李显才可以免祸。
当时,武则天已经有意让武三思做太子,于是让宰相们都说说自己的意见,基本上也算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罢了。当时很多宰相都不敢据实作答,也玩了一次李勣的“耍滑头”,就是一个“拖”字,因为搞不好不对武老太的脾气的话,自己的政治前途就堪忧,甚至于岌岌可危了,于是一个个在官场混来混去滑如泥鳅的老滑头们选择坚决不答。
到了狄大炮发言,居然不假思索就反对武三思立为太子。他认为武三思没有当太子的才能,对国家也不利,武则天忙问其故。在朝中享有盛名又敢言的老狄也不含糊,他说:“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意思是说,比如招募军队抗敌,武三思搞了超过一个月还没有招募到一千人,临到庐陵王招募,不到10日就招来了五万人,谁高谁低还用说吗?狄大炮此言一出,武老太虽然知道有道理,不过是她亲手废了儿子李显的皇帝位子的,如果把他怎么送出去又怎么迎回来,这个武媚娘的面子当然有点挂不住,这不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于是立马大怒,也不顾国老颜面如何了,即刻挥手说散会,以免越说下去自己越被动。
过了很久,武老太又借故提起立太子之事,说什么发梦打双陆(游戏牌名),怎么都胜不了,真是奇了。狡猾大大的老狄立即借题发挥,说皇上双陆不胜是因无子也(打牌打棋没子谁都会输的吧,太贴题啊)!这个太厉害了,简直就是一箭双雕,做武老太的部下很久的老狄当然了解武则天,这叫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分析推理能力极强的狄仁杰正好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十分贴题地地劝说武媚娘:“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也就是说儿子当然比侄子亲,立子可配食太庙,立侄没听说过姑姑可以配于太庙的。武则天道:“此朕家事,卿勿预知。”武老太又想以大欺小抽身而去,叫老狄不要干涉她的“家事”(其实这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封建社会“家天下”也,家即天下),以便顺水推舟把严肃的国事遮掩过去,搞了一个“障眼法”。
狄仁杰立即抓住这一明显漏洞大做文章,沉着冷静又义正词严地(果然是斗智斗勇)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也就是点出了武则天的家事即是国事的浅显道理,让她无路可退。最终,聪明伶俐的武则天立即顿悟(严格来说也不是顿悟,她只不过是在顽强地保护她的大人面子而已),虽然不大情愿也只能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就这样唐祚得以维系下去,没有变成姓武的,江山从此不变色也。
李显恢复太子地位,令中外人士非常高兴也大受鼓舞。这个恢复唐朝国号的丰功伟绩永远镌刻上了老狄的大名。狄仁杰由此被历朝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甚至于民间誉为有“再造唐室”之功,以忠臣义士的光辉形像隆重载入史册,并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上马横扫千军,下马安邦定国
公元698年秋天,被小李连根拔起、大伤元气的突厥佬又逐渐恢复国力,并有点“雄起”迹象,游牧民族的那种骁勇剽悍的掠夺习性又表露无遗,可能是要为艰难过冬备点丰厚干货吧,反正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突然大举进犯赵、定等州,一路烧杀抢掠,死伤无数,给唐朝造成了非常大的边患,等于是不宣而战。
面对抢劫成性的疯狂突厥佬,武老太也还是能战的,迅速组成讨伐方面军,由太子作为讨伐军总司令,老狄成了副总司令,浩浩荡荡出征突厥,又“复习”了一次李世民的对突厥之战。当然,由于刚刚履新的皇帝接班人不能成行,已经垂垂老矣又老当益壮的老狄,实际上也成了此次征讨的最高统帅,由于任重道远,为此武则天还亲自为老狄送行,勉励他敢打敢拼为国家再立新功,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到时她一定亲自为他大摆庆功酒云云,也从侧面说明了武女皇为什么对他那么器重了,一个文武全才马上能战下马能治国的奇才,又对皇帝忠心耿耿没有二心,没有一个真正的有为皇帝不倚重不喜欢的,除非他是昏君。
最终,不仅能办案也能打仗的老狄也不辱使命,迅速摆平了东突厥的这次掠夺战争,东突厥的有为可汗墨啜(这小子曾因助大唐平定契丹,而得大唐恩德迅速崛起)一听到大名鼎鼎的老狄率部来战,立马萌生退意,在逃回之前把刚刚掠夺到手的两州万余男女全部杀掉,所以遇上古代超级猛男老狄的东突厥军队也算走了霉运,突厥佬不仅不能享受“胜利果实”,还只能屁颠屁颠地撒丫狂奔,逃回他们的漠北老巢,只恨老娘少生了他们两条腿,屁滚尿流的样子,害得老狄的十万虎狼之师想追都追不上,干架的机会都没有,逃命的人强调速度特别能跑,突厥佬不是号称能征善战吗?原来也最善于逃跑也。
这次老狄又是不战而胜,战事算是暂时平息了,不过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有待抚平。于是老狄又被任命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去抚平战争所造成的百孔千疮。当时河朔之人因为受突厥佬胁迫,被迫当了“伪军”,做了“认贼作父”的龌龊事,突厥佬开溜之后也很怕大周政府秋后算帐,于是也纷纷开溜,或藏入山林或千里流窜,场面混乱。
面对人心惶惶的不利局面,老狄又引经据典地上书说服上司实施既往不咎的怀柔政策,而不是“格杀勿论”的铁腕政策,也就是“人主所务,弗检常法。愿曲赦河北,一不问罪”,网开一面,一无所问,全部赦免被突厥驱使行役的无辜人士的“罪行”(心胸特别阔大的人才有如此大度),让人心安定下来,也使大家乐于回乡参加生产劳动,休养生息。
然后,老狄又施行仁政开仓赈粮、扶贫助困,对稳定局势十分有帮助。后来据说还修驿路以济旋师(要想富先开路啊),并严禁部下侵扰百姓,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秋毫无犯,违者必斩。经过老狄的治国“大手笔”一挥,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团结政治局面,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率土欢心,诸军凯旋,得无侵扰。”
老狄,想说爱你很容易,因为你确实是政治天才,难怪书中的很多圣贤都一一和你对得上眼,你果然是英明领导也,千古奇人啊。
凯旋归来之后,名满京华的老狄又名正言顺地升了官,做内史(中书令,宰相级也),反正立了殊功的老狄要什么有什么(当然他不是那种伸手要权要钱的人),武女皇对他恩宠有加,这一点从哪里得到印证呢?她巡幸三阳宫,“王公百僚咸经侍从,唯仁杰特赐宅一区”,反正在武女皇面前,文武百官谁也别想耍威风,就老狄除外,可以让女皇为他搞特殊化(被特殊),当然以厉行节约为最大天性的他也从来“不领情”,甚至不惜在朝廷之上抗旨,争个面红耳赤,有时候武老太争不过他,也只能忍气吞声,果然不是一般女人也,大气度啊。
反正她是把老狄当作国宝级人马来爱护珍惜,入朝不用向她行礼,连朝中大臣要和老狄闲聊都被老太阻止,告诉他们说除非是军国大事,不然不要有事没事去打扰他老人家,可谓是皇帝的高瞻远瞩和女人的善解人意全都调动起来呵护国宝了。
老狄不仅不搞腐化,甚至于还反过来阻止武女皇搞“腐化”,体恤民情的他从来都是艰苦朴素的人民好公仆,代表人民利益的最先进分子。这就体现在他多次阻止武媚娘大兴土木的良苦用心上。
老狄死之前的那年夏天,武媚娘到三阳宫避暑,有好事的胡僧马上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套近乎,然后“热情”邀请武媚娘参加安葬舍利也就是佛骨的仪式,以兜售其奸,一生和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武女皇当然不会拒绝,甚至是吐饭响应。
这个就得从武媚娘信佛的历史渊源讲起了。
我们知道佛门本就是武女皇的“图腾”之地,李治从感业寺接当时十分落魄的她回宫的时候,也正是她否极泰来的人生转折之点。及至她要挖空心思找个理由称帝的时候,也是授意她的好侄儿武承嗣伪造圣石假借佛意来大造舆论的,一当上女皇又立马把李唐皇朝“尊道为先”改为尊佛为先,佛教顺理成章成为了国教,也正是因为武媚娘使唐朝和尚地位大大提高,甚至可以称是空前的,有专门的僧官,很多佛祠也横空出世,多过米铺。
武则天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本人曾亲自出马组织参与佛教经典《华严经》的翻译,为佛教文化的光大发挥了很大作用,西安的大雁塔就是由她和她的丈夫李治,为保护玄奘从西天取来的经书而建起并加高,最高时达到10层(古代的著名建筑,没有现代机器建起的10层是何等的雄壮,从某种意义上可堪比埃及金字塔也),现在还成为中国著名景观。
最重要的是,她本人也是一个精通佛理的人。她所写开经偈一首:“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现在还传诵不衰,成为佛教著名偈语。
在此种时代背景和特殊人生经历下,当然没有谁会吃了豹子胆要坏了女皇帝的雅兴,恭贺还来不及呢,除了有豹子胆的老狄除外。
反正,常怀千岁忧的老狄绝对不会让胡僧愚弄武女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拦住了她的马头,忙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是何等聪颖之人,从小就足智多谋好玩手腕的她一点就通,她也知道成事在天更是谋事在人,而且她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佛只能为我所用而不能被人所制。
打个比方说,如果要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的话,武老太绝对是要当抓老鼠的好猫的,她不可能糊里糊涂地当一个任人摆布的“冤大头”,于是立马调转马头不玩了,中道而还,免除了一次不可知的政治或物质的损失。
公元700年秋天,秋高气爽又是收获季节,当久了皇帝的武老太可能有点头脑发热(皇帝没有确定任期嘛,最多是现代用工合约的“不定期”,可长可短),特别想搞个政绩或“献礼工程”什么的,于是便想大兴土木搞个周年大庆的重点工程什么什么的,最后热衷佛事的武媚娘还是决定花费上百万的巨款建造浮屠大像,一拍有点热的脑袋,就先下令天下僧尼先来凑“份子钱”(古代皇帝也是摊派圣手啊),果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噎),谁教当时和尚地位高都有浮财呢,得先吐也(炒股都得获利回吐呢),直到帮助建成为止。这个也没有谁敢跳出来唱对台戏,除了老狄。
对此种动不动就几百万的超大工程(比如现代某省某市的那个“白宫工程”),不管是谁出钱,都会是劳民伤财的事,而且不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奢华佛事工程,从来爱民如子的老狄当然会嗅出其中的奢侈气味来,也没有不反对的道理。
于是,老狄不顾年老体弱,又发挥他那种超强政论家的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视野(书到用时方知读得多的大好处),引经据典对武老太的昏招加以系统辩驳,反正他就是强烈反对建造大像,认为这是穷奢极欲,不恤生民,言辞十分尖锐,最后他还义正词严地反诘武媚娘说:“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当今有事,边境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费。设令雇作,皆以利趋,既失田时,自然弃本。今不树稼,来岁必饥,役在其中,难以取给。况无官助,义无得成,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救之!”
大意也就是说,如来设教就是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而不是为了“面子工程”而反过来奴役百姓,现在又是多事之秋,边患未了,更应该省吃俭用以备国之大事,如果不顾当前形势,强征民力做劳役粉饰太平,很多人就会趋利而丢耕,粮食欠收的话,来年就会发生饥荒,如果由国家资财大包大揽,更是劳民伤财,到时一方有难,你用什么来赈济他们?这不是把国家置于危险之中吗?
说到这种严重的地步,好像一建起大佛像国家就像冰岛一样要破产的样子,基本上也就是两种结果,一是碰到昏君的话可能被杀掉,碰到李世民那样的明君可能就是终止工程计划甚至奖赏进谏言的人。
最后,算是明白事理的武老太也只能忍痛割爱,“面子”也不要了,罢此劳役,让献礼工程“胎死腹中”,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老狄,果然是爱民典范也!
这也是老狄为人民做的最后一件大好事,这年九月(应该是农历,那时还没有公历纪元)他终于油尽灯枯,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的全部贡献给了大周人民,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也是大周政府的重大损失,他终于能在天国好好休息了,于他来说确实是太劳累了,为国家为社稷。武媚娘为失去一个国家栋梁而悲痛欲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废朝三日,泪眼昏花精神恍惚地喃喃私语:“朝堂空也。”大有一种天塌下来的味道,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溢于言表。
古代超级巨星狄仁杰就这样在人间谢幕了,斗天斗地斗人斗不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