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别人发起一个有效沟通?

当我们发起一个沟通的时候,总是包含着几个由浅入深的目标:

No1. 被接收(被听到或被看到)、No2.被理解(听到了,且接纳了)、No3.被接受(被接纳,且认可了)、No4.使对方采取行动。

首先,对方是否接收到你发出的讯息?这就牵扯到你的沟通渠道的选择。

其次,对方是否理解你的意思?牵扯到你表达的是否准确和清晰。

再次,对方是否接受?不仅取决于你沟通的立场和语言,也取决于对方原有的看法,思维与价值观等因素。

最后,对方接受了之后,是否愿意采取后续行动?

总体上沟通就是围绕这几个目标展开的。

在沟通前,要思考以下问题:

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沟通?

我希望达到什么结果?

有很多人在沟通中会存在一个问题,话说了很多,情绪也宣泄了很多,你问他:你想要什么?或者你想对方怎么做?

TA却答不上来,甚至说我也没想过要对方怎么做。

那你说这么多话的目的是什么?

嗯,有些人纯属宣泄个人情绪与不满。

有些妻子对丈夫说,“你坐下,我们沟通一下吧”,丈夫刚坐下,她就开始连珠炮一样的炮轰丈夫各种不是,结果丈夫愤然离席。或者说了半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丈夫做什么。然后,有些人就很容易认为沟通根本没用。

却不晓得,这种本能地发泄情绪,且不能准确告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更不清楚对方可以得到或获取什么,这不叫沟通,这叫发泄,这叫批斗会。发泄结束,彼此都是一肚子火。

我们一旦打算和一个人沟通,就要避免漫无目的地自我表达,自我宣泄。要首先明白一点,所谓沟通,就一定是双方的。不仅是我想表达什么,而是我如何才能清晰地让你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在沟通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沟通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的结果,且在沟通中随时保持调整目标的可能。我们知道,要达成目标就需要对方的合作和协助。既然要合作,就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比如,我的学生向我提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老师,我爸说话特别不注意,一生气就会对我说,“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出息。”老师,我很难过也很生气,他到底是不是我亲爸,如此打击我。我该如何做才能让我爸不要再这么说我?

很多人遇到问题,只有一个粗略的目标,比如,“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爸不要再这么说我”。却没有沟通的详细计划及想法。

我们来顺着思路理顺它。

首先,要考虑你要沟通的对象是谁。

1、沟通的对象

谁是我要沟通的人(领导、同事、朋友,长辈,小辈)?

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个性、教育背景、年龄、地位?

他对我将要沟通的内容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该采取什么语气?应该避免哪些他日常比较在乎和敏感的字眼?

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脑海中大致理顺这些之后,要考虑你和他沟通选择什么时间和地点比较合适

2 、沟通的时间和地点

对方会在哪里,哪种情况下比较能够耐心倾听一些?

沟通在两人之间进行,还是多一个重要他人在场更合适?

3、沟通的内容

我到底想说什么?(我想陈述哪方面的感受或想法)

为此我需要说什么?(哪方面事实才能支持我的感受和想法,不相关的尽量避免)

对方需要知道什么?(在这些事实中,哪些又是对方需要知道和不需要知道的)

哪些信息我可以省略?(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是不是要选择性省略)

哪些信息我一定要包含到?

基于以上的考虑,确定自己沟通的目标:

4、沟通的目标

基于对自己以及对对方的了解,确定最可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可能,尽量避免在沟通之前就希望一步到位让他采取行动的想法,特别是对于那些积累很久的习惯和矛盾,沟通不是一定要一次彻底解决问题,而是步步为营,潜移默化,离目标越来越近。

比如,和爸爸沟通。多数情况下,爸爸的身份以及对儿子的不认可,很难在一次沟通后就让爸爸向儿子低头认错,因为他可能根本就不觉得自己错,在他看来,自己的儿子就是有很多缺点。哪怕不是事实,但是这是他感受到的,哪怕是他对自己无能的投射,反正他就是这么判断儿子的。基于此,更别说采取行动,惯性也会让他维持这个行为一段时间。所以,我们确定沟通目标的时候,不要基于“我怎么才能让爸爸不再这么说我”,而要退而求其次,先让爸爸意识到这种伤害的存在。

特别是家人之间,因为常年的固定思维,每次沟通达到一个小目标即可,不要盲目急躁,希望一次彻底解决,所以要细化目标。

根据由浅入深的沟通目标,被接收、被理解、被接受、采取行动。做到及时收住,不要以为对方示弱就乘胜追击,那只会造成反击。在对方示弱的时候,懂得及时抚慰。

比如,有些女人和自己的先生沟通,希望先生下班回家后帮忙做点家务。

当然,最错误的做法就是指责先生不做家务,因为这是情绪宣泄,很难起到真正的沟通作用;也不要抱怨自己有多累,这样只能让先生要么觉得自己无能让妻子劳累,要么逆反觉得妻子无能连一点家务都操持不好。总之,这样的做法带给先生的都是负面的感受,哪怕出于愧疚或者补偿,先生做了某事,但是这种在负面情绪促使下所做的事,是很难真正发自内心坚持做下去的。

那么,妻子就要确定“今天沟通的目标是什么?先让他知道我的需要?第二次呢?让他认可我的感受?”

如果妻子的讯息被丈夫接收到,哪怕丈夫只是表达了理解却没有行动,或者丈夫表现出些许妥协,给妻子倒了一杯水,不要觉得这些离总目标很远,毫无用处,沟通失败。他迈出这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就是沟通有效。

无论如何,前提是,在沟通后,他自愿为你达成了“接收到了讯息,或者接纳你的感受”,这才是最珍贵的。

有个寓言故事: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脱去农夫的衣服。北风自以为风力大,让人脱衣还不是小事吗?于是北风呼呼地吹,吹的农夫瑟瑟发抖,不但没有脱去衣服反而裹得更紧。南风则不然,它轻抚农夫,农夫觉得清风拂面,干农活的躁热感也随之减轻,于是便脱去上衣,尽情感受这份清爽。

激发内在需要,才能够让人主动行事。

结合上面的步骤思考:爸爸的内在需要是什么?他的内在需要不是打击儿子,打击儿子只是他的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不当做法。他的内在需要可能是儿子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做事果断等等,总之吧,就是让他看到一个有希望的儿子。

确定达到目标的沟通方向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要只盯着事件本身去沟通,也可以通过其他沟通方向来解决。

比如,儿子不希望爸爸打击自己,那么如果只盯着事件本身,儿子只会发怒或者隐忍,也只会告诉爸爸不要这么说他。爸爸更会感受到一个易怒没出息脆弱的儿子,“嗯,说你几句你就受不了”。

沟通不只有“告诉爸爸,他让自己生气让自己难受”这一种方法,还可以反过来在爸爸偶尔认可儿子的时候告诉爸爸,听到爸爸表扬自己自己浑身都是干劲。

学员可以根据爸爸的性格来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向。可以通过表达不好的感受,让爸爸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也可以通过表达爸爸偶尔的支持带给儿子的欢心让爸爸意识到自己的鼓励对儿子的重要。

说实话,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支持多重要,让他们知道这一点,你将受益一生。

可以沟通不好的感受,也可以沟通好的感受,甚至,好的感受更会促使爸爸有乐趣去达成。就如同北风和南风。

不好的感受只能让别人知道你不想要什么,但是别人未必因此就知道你想要什么。所以,不要总是告诉别人你不想要什么,而要告诉别人你想要什么。

5、目标达成需要的语言技巧

沟通目标的达成要沟通事实和感受。

双方对某件事的立场不同,产生的感受不同。好消息是,人类的感受是相通的,相通的意思就是具备相互理解的基础。如果你说自己很悲伤,其他人哪怕不悲伤,也能理解悲伤是什么。比如朋友亲人过失,我们虽然不悲伤,但是我们理解他的悲伤。因为我们都会因为各种事情产生过悲伤这种感受体验。

正因为双方立场不同,感受不同,所以才需要沟通彼此的感受;而恰恰因为感受的相通性,才是感受的沟通具备了可能。即便是理解一个人为啥难受存在困难,但是难受的滋味大家一定都知道,基于此,感受的沟通是可以达成的。

所以,我们要沟通的是事实和感受。

沟通事实和感受需要言语上具体下切,避免上推。

所谓上推,就是一些总结性、定义性和评价性词汇的运用。

比如,虽然学员觉得爸爸的话很打击自己,但是学员和自己的爸爸沟通的时候,一定不能说“爸爸,你总是打击我,我很难受”。他爸一听,一定会上火,“我TM啥时候打击你了”。

打击就是上推。

“爸爸,你说我无能,我觉得备受打击,心里很难过,我其实特别需要你的鼓励”和“爸爸,你打击我”是不一样的。

很多沟通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你觉得被打击,你就直接告诉对方他打击你了。打击是伴随爸爸的语言对你产生的影响的定义和总结,而不是感受,你的感受是难过、委屈、或是愤怒。

再比如,丈夫对妻子说,“你瞧你笨的”。丈夫的话让妻子感觉自己被批评或被打击,所以很难受。如果妻子直接说“你总是批评我打击我,我很难受”,多半丈夫会说“我啥时候批评你打击你了”。

是啊,我只是顺口说一句,哪里批评你了?哪里打击你了?每个人对批评和打击的定义不同,在他看来,可能批评、打击意味着故意指责或压制。可是,他不觉得他是在故意压制你,他只是觉得你那件事做的不到位,顺口说一句“笨”而已。

所以,妻子可以说:“你说我笨(他说的话,是事实),让我有一种被批评的感觉,心里很难受(表达感受),我希望在你眼中我是一个智商过关的人(表达期待,同时把“笨”具体化回智商)。”但是不能说“你总是打击我,我不想让你打击我”。

所以,沟通要基于事实和感受,千万不要基于定义和评价。基于定义和评价,你会发现,你们的沟通会陷入车轱辘话一样的无休止的相互指责。

沟通的关键往往是接收者、听者,而非说话者。越是善于沟通的人,往往越是擅于倾听的人。当然,越是成功的沟通者,越是懂得让自己说出来的话可以被对方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