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丹霞申遗——关于丹霞地貌申遗过程的感性解读

想到辛卯兔年有幸听过几次讲座,即有感,今特提笔一忆。有毕业前在武汉,地质大学李长安教授谈“三峡威胁论”,年底在海口,北师大李荣全老先生谈地理学史、西北大学杨新军教授做的西安市总规报告,以及中山大学彭华教授谈丹霞申遗历程。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丹霞申遗。然前后已有数月,如有疏漏,权当笔拙。

此处先插一句外话,近来读卞毓方《千手拂云》,书中提到我国的申遗第一人应数历史地理学的开山鼻祖侯仁之老先生,侯老对87年的首批世界遗产(包括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俑、敦煌莫高窟、泰山)申遗功不可没。关于中大彭华教授此处也不多言语,业内提及其人,多称之源自田野,意思也是说实干多于争名夺利。

话回正旨,丹霞一词原意是红色霞光,实指代一特殊地貌,地质学上的标准定义可简述成“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而红层则是以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主的一类岩石。因其在中国命名、发展,饱含文化特色,也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

丹霞地貌分布非常广,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均可见其踪影,且世界范围内也是以我国居多。而丹霞申遗并不是某地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中国丹霞是系列遗产的总名称,捆绑了6个省份的九个著名景点,包括有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等地,是以这种独特的地貌为载体的综合景观(地质地貌、水体、植被、动物、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按彭华所述,这样命名的意义一方面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另一方面也留有扩展的余地。从这一侧面也可窥见其人自有心思缜密之处。

可以说申遗历程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波折起伏自不必说,一零年也正是在力压五岳的背景下进入世遗组织的最终审核。然而,即使在最终评估阶段仍然有反对意见,主要是:“中国丹霞缺少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和概念模型”,“中国丹霞的国际对比不充分”,“一些提名地不符合系列模型”,“中国丹霞的补充材料因为是后期提供的,有效性不足”等。略去学术霸权不提,可归结到两点,一方面确实中国丹霞捆绑地较多,这在历史上较为罕见,另一方面也是国际学术上的地域时差。但终究这些也并不是实质性的问题,经过据理力争,应对报告的紧急编写,以及国家高层多方交涉,终于巴西利亚时间2010年8月1日18点,北京时间8月2日5点,表决通过中国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有人问为什么要申遗,虚名一个,何来意义,简列几点如下: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一项为全人类利益而应加以保护的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的确认;公约与法规约束,舆论压力将使遗产得到永久保护;推动丹霞地貌深入研究,普及丹霞科学知识;中国地学品牌走向世界,也填补世界遗产的类型空白;将有利于提升丹霞旅游区的开发品质;一枝六花,推动主题旅游协作,扩大宣传效应;带动遗产地旅游和周边的投资,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写于2012年,文中内容多整理自彭华教授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