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身上出现伤口,真的是因为“发情”了?

近日,网络上传出天津海昌极地海洋公园的一只海豚,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被安排表演的消息,在网友的微博图片中,一只正在跃出水面的海豚,右侧胸鳍的根部有一块明显的伤口。

天津海昌极地海洋公园一海豚受伤还在演出(腾讯新闻)

此事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对此,海洋公园的工作人员在回应媒体时声称,4月和5月是海豚的发情期,受伤海豚身上的伤口很可能是因为同类间相互打斗、撕咬所致,并强调在表演开始前并没有发现海豚受伤,伤口很可能是表演开始后在水下造成的,现在已经给受伤海豚放假。

海洋公园这样的表态,无非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没有为了商业利益,而逼迫海豚在受伤情况下“工作”,也就是没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对于海豚是什么时候受的伤,笔者认为已经没有必要纠结,因为海豚的确是在每年的春夏季节发情,所有发情期的动物脾气要比平时易怒许多,出现打架的现象也不足为奇。然而,海豚之间真的仅仅会在发情期才大动干戈吗?在人为环境中出现因打斗而受伤的海豚,人类就真的没有责任吗?

从广义的概念上说,海豚指齿鲸亚目海豚科的所有动物,目前现存37种,分布在全世界的各个海域中。每一种海豚在生活习性和语言交流(叫声)上都与其他种类不同。即便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海豚,它们彼此间在咆哮、呻吟、鸣叫时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可以说海豚科动物不但有语言,还有各自区域的方言

正如生活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彼此间可能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一样,不同地区的同种类海豚也会出现类似的交流障碍。语言不通,自然就着急,一着急就难免犯脾气,也就免不了打架。在野外,这样的情况或许还少一些,毕竟双方可以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在人为安排的水池中,彼此间躲避不开,发生冲突的可能就更大了。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只叫提里库姆的虎鲸(也属于海豚科)的故事,这只原本生活在北大西洋冰岛海域的虎鲸,在两岁时不幸被人类捕获,送到海洋馆中与一群来自其他地区的成年虎鲸一起生活表演,由于无法跟其他虎鲸进行交流,提里库姆被当成了一个“异类”,成了大家的出气筒,不光是雄性,就连那些体型较小的雌性虎鲸也会联合起来欺负它。面对其他虎鲸的围攻,无处躲避的提里库姆只能默默忍受,它的身上也因此伤痕累累。

提里库姆(图片来自搜狐https://mt.sohu.com/20170109/n478243216.shtml)

无独有偶,在2011年,美国芝加哥的一家动物园内,一只年仅4岁的瓶鼻海豚被同类撞裂头骨死亡。这些事例证明,在狭小的空间内海豚之间因为打斗而造成伤亡的概率更高。此外,有研究者认为,封闭狭小的环境会让海豚感到不舒服,从而导致它们的性情变化,这也是诱发冲突的原因。

瓶鼻海豚(图片来自维基https://species.wikimedia.org/wiki/Tursiops_truncatus)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除了发情期外,彼此间无法交流,也可能导致海豚之间发生冲突,而且不论是无法避开,还是被关得烦躁易怒,人为安排的环境都对海豚之间发生冲突,并造成伤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鉴于现在大多数人还只能依靠海洋馆等场所来近距离了解海豚,立即取消也不合适,还是应循序渐进地改善海洋馆内海豚们的生活环境,比如拓宽、加深水池,给海豚们更多的生存空间;尽可能让原本就认识的海豚待在一起,感受来自同伴的温暖。另外,笔者还有个很“天真”的想法:很多海豚从被捕获,就终生生活在海洋馆里。在时机成熟时,能否有类似于工作年限的规定出台(建议尽量别超过6年),让那些曾为人类服务,但依然有能力在野外生存的海豚,经过野化训练后回归大海。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应该尽量少捕捉野生海豚来进行表演,毕竟大海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

参考资料

https://v.163.com/jishi/V5R8VCP1E/VA7AB8UES.html档案:美国虎鲸杀人案真实记录

https://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26/content_6155850.htm扬子晚报:海豚也会讲方言

https://www.guokr.com/article/63814/果壳网:海洋馆里的海豚压力大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