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并没有关于安乐死的法律条文,但中国历史上对待、实践并推行安乐死那也有很长的历史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在公元1090年,也就是苏轼任职杭州的第二年,既发生了大灾,大旱加上蝗虫,又爆发了大型的流行病,一方面是饿孚弃儿满地,另一方面大面积的疾病爆发且无医可治,流行快,死亡率高。苏轼作为当地主政官员,自然成为如何控制这种流行病蔓延的最高领导。如何控制流行病的蔓延,自然主要的是要如何针对这些患病者。苏轼看到这些患病者死前的惨状,而且蔓延的速度之快,再加上绝大多数地患病者要么无钱可治,要么花钱也治不好,怎么办呢?苏轼决定建“病坊”,又称“安乐坊”,也就是对那些患流行病又无法医治的病人,集中在一起,实行安乐死。这一办法的实行,让爆发的流行疾病蔓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也避免了许多家庭人财两空的尴尬,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成为人们一直以来传颂苏轼的重要方面。
后来,苏轼的这一经验被朝廷重视,于公元1103年,朝廷将“安乐坊”这一做法进行推广,而且并不局限于流行病,针对所有无法医治的疾病,并且将这个机构易名为“安济坊”,全国各地都开始设置“安济坊”,成为了北宋的三大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一,另两大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居养院和漏泽园,也就是说针对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老百姓,从生到死到安葬都由国家负责,“居养院”就相当于现在的五保村和给购不起房子的人提供房子,并负责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质;“安济坊”就是对那些无钱医治的家庭,而且是这种病已无药可救时实行的安乐死制度;“漏泽园”就是死后由政府统一提供土地并安葬,而且这种安葬是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进行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