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计委公开征求意见,想批准金箔用于白酒,最大使用量为每公斤0.02克。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新闻脑海里第一时间闪过的念头是:吞金自杀。
劝大家不要搞混了。这和《红楼梦》里尤二姐吞了金块自杀死了不一样。金箔是黄金锤成的薄片,对人体无毒,吞金自杀,主要是因为吞下的金块太大,造成肠胃穿孔等物理损伤导致的。
白酒中如此微量的金箔,会严格遵循“酒肉穿肠过”的规则,吃进去什么样,出来就是什么样,又一个“see you tomorrow”。
不过,执着于把黄金吃下去,是世界各地土豪都曾经有过的贪婪饕餮史。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人类的吞金史。
古埃及人吃黄金与神拉关系
黄金作为一种稳定、柔软、易加工的金属,很早就赢得了人类的迷恋和崇拜。
黄金在化学上反应迟钝,几乎不与任何东西起反应产生化合物,长期以单质状态存在,导致了它耐久与不易磨损的特性,自然而然成为财富的象征。加上在自然界中很罕见的光辉夺目、金光闪闪的颜色,很多民族都将其神化,象征神明、纯洁或者正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埃及人。膜拜太阳神的古埃及人不仅把黄金比作地上太阳,更将它们制作成各种首饰、护身符、法老面具等,认为它可以保护和延续生命。而“吃什么补什么”的思维,基本上存在于所有原始的饮食和医药理论中。古埃及人认为黄金是神圣的食物,吃了它可以离神更近,等于是给神发出一个讯息:“嗨,看到我看到我!”而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认为吃了黄金可以让人轻轻浮起,飘飘欲仙。
总之,黄金就被当做一种能使身体和灵魂得到净化的物品食用。古埃及人还相信,进入身体里的黄金还可以焕发生命动力,让身体里各方面的运作都更上一个台阶,搞得好还能永生不灭,容颜永驻。
于是从古埃及这个地方,在公元1世纪左右开启了以得到长生不老药和获取财富为目标的“炼金术”活动,这个活动后来传到阿拉伯,再被介绍到欧洲。到最后虽然金是没炼成,但是术士们对各种物质一通配对反应加合成,为现代化学和医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欧洲土豪有钱没处使,给食物贴金吧
到了中世纪的欧洲,黄金作为食物大多是作为装饰用。因为它如此贵重又稀少,薄薄的金箔撒在菜肴上——看到了吧,我富。
意大利上流社会在宴请中给食物贴金的习惯尤其风靡,鸡鸭鱼肉鹌鹑牡蛎面包饼干,所有菜都贴上金箔,眼不闪瞎不罢休。直到16世纪,由于食用黄金太泛滥,意大利的帕多瓦的城市议会决定限制金箔的使用,规定婚礼宴请中只能有不多于两道菜上贴上金箔作为“点缀”。
相比在大鱼大肉上撒黄金的粗狂,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发挥女性的小清新情怀,主要是在各类水果、果冻、干果、咖啡和茶里撒金箔。下午茶真的是英国人民的国粹。
酒里面加上金箔也是在同一时候开始,一种带有金片片的名叫“Goldwasser”的力娇酒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长下面这个样子,blingbling的,喝前摇一摇:
12到13世纪,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时代,蒙古贵族相信喝下掺了金子的酒,可以象征誓言永不更改。这是古代蒙古独特的“饮金为誓”。当时蒙古进攻西夏,包围都城,西夏人献出公主——不是主公——求和。成吉思汗就命令大臣札剌可抹哥那颜跟西夏使者“屑金和酒,饮以为盟,约为兄弟”。
所以,我们真的没必要为白酒里面加上金箔过于惊奇,几百年前各国人民就已经帮我们试验过了。
日本也十分钟爱给各种食物贴金。金泽是日本制造金箔的中心,除了有带金箔的清酒,日本在几乎任何种类的食物上贴金箔的习惯延续了数百年,寿司、西点、茶饼、香槟等等,日本人高超的贴金技术在食品上也用到极致。
吃黄金有用吗?
既然以前的人们认为黄金能吃,自然也就想到它能不能治病。
在中世纪的欧洲,黄金除了装饰食物,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药用。在16世纪的意大利,饭后吃一块撒了金箔的甜点被认为可以防止心脏病。炼金师们也开始把黄金用于制药过程中。
此时用黄金作为外衣包裹的药片在欧洲十分流行。炼金师将黄金粉末置于酒中以舒缓四肢酸痛。当然,这种药一般人是吃不起的。
早在魏晋时期,人们想获金石之寿,就流行吃金,将金粉与上等真主美玉混合研磨成分,揉制成丸,每日两次,每次两粒,温酒服下,朝夕兼备使用。据说大补,女人吃了青春永葆,男人亦貌比潘安。
吃金的行为到现在更像是一种对奢侈的追求。美国纽约有一家汉堡店前两年推出了加有金箔的价值666美元的汉堡,但这家店很快就倒闭了。
由于黄金是一种“see you tomorrow”的东西,吃下去的作用除了用了炫富,也就是交智商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