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成绩单之茶道东渡

这两天朋友闲聊中聊起了“一带一路”,其实“一带一路”在老刘眼中不是什么新词了。

毕竟世上往往是先有了路,才有了名。今天我们就从盛唐时期的“一带一路”谈茶道文化的传播。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先来一组百度释义:“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之前有介绍煎茶道东渡日本,其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成绩之一。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

今天我们主要发生在东海航线上的茶道文化传播,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水路交往十分方便。

通过东海航线,不仅中国的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及朝鲜半岛,中国文化随之大规模地传播到这些国家,包括儒家思想、律令制度、汉字、服饰、建筑,饮茶习俗等。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饮茶不仅仅是生活元素,同时又被赋予了一种文化元素而受到人们的崇尚喜爱。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更是以饮茶为媒介追求交友结缘之“悦”、“乐”。

因此,在生活元素中融贯了文化元素的饮茶就悄然升华成一种以追求身心快乐为主的艺术形态即茶艺。

然而茶被引入日本以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悦”、“乐”之文化元素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借助茶水修身养性,探究人生之道”的日本“茶道”。

千利休

日本茶道分为众多门派,据说有100~500左右。又可以笼统地分为千利休之前创立的流派、千利休所创立的“千家流”、以及以“千家流”为基础重组的“武家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1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这四个字,就像我国茶圣陆羽提的“精、行、俭、德”。

和敬”表示对宾客的一种尊重与礼节的方式,“清寂”表示对气氛的一种恬淡与闲寂的要求。

“和敬清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就是和而不同,敬就是相敬如宾,清就是正本清源,寂就是万籁俱寂。

千利休认为茶道有极佳的潜力去推广侘寂,“侘、寂”就是被清静、闲寂的状态填满,极为谨慎谦虚地行动。

茶道中,非常重视这种“侘、寂”的精神,在茶室这个安静的空间内精神高度集中于茶,从而让自己心境平和,通过茶来检视自身,提高精神层面。

于是千利休在仪式和美学上面做了相当多的改动。他改进茶道的地点,通常,富人们在显眼的公共场所修建极为精致的茶室,作为世人聚会和展示身份的场所。

千利休则主张茶馆应该缩小至仅一平方米,它应该坐落于清静的庭园,它的门应该被特意做得略微过小,让所有来者即使是最壮的人都不得不鞠躬从而感觉和他人平等。

这个构想在茶室和外部世界构建了一道屏障。通往茶室的路径要穿越树木山石,以迂回曲折来帮助打破平凡境地的羁绊。

千利休将关于仪式的方案也延伸到了使用的器具。因为日本人的美感和精神主义往往都是通过“物”来表现。

把这个“物”定位到茶具上来看的话,它就是指民众生活中的茶碗、桶、壶、铁壶、茶釜、扇子等种类丰富的生活用品本身。

千利休主张“茶匙必须亲手制作来招待客人”(桑田忠观著《茶道的历史》)。

根据千利休的创意而发明的物品中就有吊桶、净水罐、竹制的盖托、木饭盒的水罐等,这些都是杂器类的物品。

然而正是这原本不那么起眼的杂器物品往往在日本茶道中不时让人们感受到的一种不拘泥,不刻意,不修饰的自然美。

刘哥胡(壶)论

日本茶道作为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产物,无疑是“一带一路”历史贡献的有力证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必定带动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另外,我们可以感受到千利休透过茶道所传达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其独特的审美观即“侘美”观。

本期关键词:煎茶道、千利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