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每晚分享一种生活。喜欢你就订阅吧!

01

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一少年打游戏中途被妈妈打断,少年甩手怒打母亲。

在母亲节前夕,看到这种非正能量新闻,实在有点伤害节日氛围。网友的评论爆炸了:

世界欠你爸一个杜蕾斯!

他还是个孩子呀!可不能轻饶!

亡者农药破坏家庭和谐,建议下线。

这种熊孩子,趁他还小找个人贩子送走吧!

逆子啊!让他参加《变形计》,丢山沟里去,不用换回来了……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自己的青春期,也容易情绪化,脸色阴晴不定,行事反复无常。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拉得不能再远,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很少说话,陌生得就像商品房里同一层楼的邻居。那个自以为无所不懂的少年,体内蕴藏着前所未有的暴戾和叛逆。

这是让很多父母伤心又伤脑筋的一段时间,有人归结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人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批判一个孩子,认为孩子道德败坏。

其实没那么复杂,无非是情绪的暂时性“断片儿”,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瞬间,当自己其乐无穷时突然被人打断兴致,总会没来由一阵不爽,甚至大发雷霆。这个打母亲的少年过分之处就是把生气演化成了实际暴力,必须批评!

但我想很少有人对母亲大打出手之后没有悔恨之心的,因为从小我们都被父母教育一定要“尊敬长辈”,那一小部分目无尊长的人,才是社会真正的渣滓。

02

在人际关系中,没有比亲情更令人有安全感的了,那代表着绝对信任与不求回报的爱。

如果将母爱比做一首音乐,那她可能是这样唱的: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她也可能是被Beyond这么唱: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

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

纵使啰嗦始终关注,

不懂珍惜太内疚。

——《真的爱你》

或者是周杰伦钢琴曲下的温柔:

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

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

有空就多多握握她的手,

把手牵着一起梦游。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

——《听妈妈的话》

每个人都有对母亲的独家记忆。

在我很小的时候,总是像跟屁虫一样跟着妈妈,上街去买菜,去桃园摘桃子,甚至是去邻居家串门,我对她很依赖。再长大一点,我有了同龄人的朋友圈,才开始离开她,慢慢地上了中学,需要住校,见面的机会瞬间少了很多,我觉得那是我脱离家庭的第一步。我从来没想过要和爸妈分开太远,直到现在每年只能见上一两面。

和妈妈笑过,吵过,沉默过,那都是过眼云烟,我知道即使发脾气也不会持续很久,每个人都是倚仗着这无法割舍的感情,才会肆无忌惮毫不遮掩,把最坏的情绪都发泄到他们身上,也不过是最真实的表现,因为人总是厚彼薄己。

03

北大校园在母亲节前夕把斑马线改成了这样:

校园里的人总是如此单纯——或者说无忧无虑。无论过什么节日,都要拿出来感性一番。想起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关于感情的节日最多,国外的情人节,传统的七夕,甚至于白色情人节,都能在朋友圈里掀起一阵荷尔蒙。

很多节日兴起于大学校园,光棍节,女生节,连圣诞节都成了感情告白的契机。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这些感恩的节日,相比之下沦落为一种审美疲劳的符号,远没有其他节日那种打鸡血似的氛围。

母亲节没有问候,更没有礼物,没有电话,也没有任何提及,我相信很多人是可以做到的。

其实这些事也未必要去做,我们秉承的理念就是心里有她就好,如果你这么想,并且认为这种行为矫情,我会夸你不务实。

到了某个年纪,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些话是不能轻易说的,而行动能证明一切。我们口口声声说的“爱”,有时可能仅仅是逢场作戏,自欺欺人,同样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你说你喜欢雨,但下雨的时候你撑伞拒绝与它接触;你说你喜欢风,当清风袭来的时候你关上了窗;你说你喜欢阳光,可太阳升起你却避之不及;这就是为什么,我害怕你说“我爱你”。

你有多久没给爸妈打过电话谈谈心了?却每天定时给恋人说情话;有多久没有陪他们过生日了?自己每次都不厌其烦地收到他们的生日问候。你和朋友看电影时会不会想起她?出去旅行是否想着下次也和她一起?

并不是否定你的生活方式,只需要一次,证明在你的生活里还有他们的痕迹。当我们工作,忙于各种社会关系,总是抱怨没有机会表达,那么明天就是最好的机会,当然你也可以提前到今天晚上。你可以为了给恋人说声“生日快乐”等到十二点,这又有什么难度?

?04

不管你在鲜衣怒马少年时,还是已经自立门户有妻儿,不管你是叛逆骄傲,还是遭遇挫折无助,母亲都永远是心间最温情的存在。

曾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的叶锦添,在回忆父母往事的时候难掩遗憾,当他站在艺术的巅峰时,双亲俱已不再,他称之为“自由的流放”。“流放”这个词,我品味很久,觉得没什么字眼可以替代那种失去的亲情,在我们心中遗留的东西。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离开亲人就是孤独的起点,我们最终要和所有人说再见,唯一不变的是,在我们岁月交汇的那段时间,保存着一生最珍贵的往事,我的至亲永远留在那个时空,不曾离去。

苏小邪,情感治愈系90后,知道日报特约作者。人生三不求:写作,读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