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必不可少会有这样2种角色:上司、下属。
很多时候我们吐槽上司,但是我们有时候其实也是一个上司,也要带领自己的下属工作。
那么,什么样才能做一个好的上司呢?
我们谈管理,尤其是对人的管理,过多地强调了“约束”和“压制”,事实上这样的管理往往适得其反。聪明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尊重”和“激励”上下功夫,了解员工的需要,然后满足他,从而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心理距离拉近,让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在无拘 无束的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热情与信任。
做个善解人意的管理者
善解人意就是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理状态,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善解 人意,体贴别人。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与下属共处时,一定发挥莎士比亚的这种能力――善解人意,以便在 下属的心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就以最平常不过的沟通来说,有的下属可能会感到紧张、拘谨。这时候,管理者就应善解人意,以主动的姿态,真诚的态度,风趣的言谈,制造出和谐轻松的气氛,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这样既建立起管理者平易近人的形象,又能使下级受到鼓舞,把管理者视为知已,从而敞开思想,以心交心。善解人意,主动沟通。
总之,善解人意是一个优良的品质,是一个完美的心理特征。管理者借此可以与下属交心 ,拉进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员工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工作。具体来说,要注意三点:
第一、了解下级,便是要了解下级的工作需要得到什么帮助和支持;了解下级的心理特征和情绪变化,以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尊重下级。表现在支持下级和肯定下级的工作。对下级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听取、 采纳;对下级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尊重下级的劳动,对下级的工作要给予支持。
第三、要求下级完成任务时,要弄清下级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单凭他的力量是否能顺利完成。
让员工感到你的厚道
厚道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中国古代讲,修身是立命之本,做到修身才能使家庭和国家兴旺,修身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要厚道,要讲诚信。管理者也是人群中的一分子,而且是出色的分子,更应该在自身的修养和做人方面有过人之处。
另一方面,要使企业有生命力,首先要有企业的基本准则、企业的精神和文化,这与做人是一样的,能做厚道人,就能建立厚道的企业。企业也像一个人,厚道的管理者心里时时装着 员工,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替员工着想。员工也会有一种被认同的心理,有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更加认同企业,更加拥护为员工着想的企业文化和精神,从而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双赢的关系。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厚道的管理者由于对厚道、诚信这些品质的认同,以及自身具 有厚道的素质,所以更倾向于寻找也具有厚道精神的员工,这个道理就好像“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一样,这是厚道的企业文化之所以形成的人性基础。而员工也在挑管理者,挑适合自己 的企业文化,使进入厚道企业的员工从一开始了解企业就比较认同厚道的精神,即使是那些本 来不那么厚道的员工,在厚道的管理者和厚道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天长日久,也逐渐具有厚道的人品,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而不厚道的管理者也常常换来下属的不信任,对管理者存有防范心理,有心计的下属甚至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跟管理者在工作中玩猫腻,不厚道,让管理者最终自食其果。
诚然,有些管理者曾经不厚道地对待过员工,但不要认为这些管理者能长期愚弄人们。他的职员可能看上去相当文静和羞怯,但是,如果这些职员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也会搏 斗如虎。所以要记住,在对待人的问题上,聪明不能代替善意和真诚。不要认为你能愚弄人们 ,他们会受你的欺骗。不可能,他们会一眼看穿真相。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便是对等原则。很多高层管理者只是想到让员工努力干活,却没有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这样不对等的情况下,员工是不会那么拼命的。这个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善待失意者
管理者在自己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失意的下属。在这些失意的下属中,大多数都是因为 工作上的不如意,他们自以为没有得到用武之地,职务与才华不相匹配,因而情绪低落,有的 甚至以酒买醉。可以说,失意者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
出于心理动因,失意者的一些言行举动,有时会令人可笑,有时会令人可悲。失意者也许 会占用你宝贵的时间,耗费你的精力,模糊你重要的判断,但要记住,失意者尽管千方百计地 搜寻事物的阴暗面,他们一般并无恶意,他们只是懦弱值得同情。那种认为他们是自作自受的观点是不对的。
认可年轻的后辈
作为领导者,请务必不要忽视团队中的年轻后辈。
曾看过一个故事,日本有个记者叫木下玲子,原本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记者,但后来却成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选时唯一获得采访许可的记者。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他曾在克林顿尚未成名之时,就对他做过大篇幅的报道,因此克林顿对她大感倍感亲切,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回报当时的恩情。
克林顿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会“认可”年轻后辈的重要性。
职场中,很多年轻后辈兢兢业业,内心中总是希望能受到领导的“认可”,这种“认可”将换来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团队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