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找化石究竟做什么?

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邓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

对一般人来说,野外考察显得十分陌生,只有考古、地质、生物领域的专业人员才会接触到,但可以想象得出来,野外考察并不像旅游一样惬意,无论从环境、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它应该都是非常艰苦的。

同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面对着看似毫无生机的化石或石头,枯燥乏味之感会油然而生。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可能会颠覆你的想象。

惊险艰苦中也有乐趣

自然界往往充满着意想不到的美,野外考察工作就给了考察队一个独有的机会去接触绚丽的美景,这一点就能让人心神向往。

从拉萨通往札达的路上,沿着雅鲁藏布江上游方向走,路上会看见很多有趣的野生动物。

比如藏野驴,它几乎和一匹正常马的体型一样大,往车窗外看时,很容易就能看见,它们经常一小群,要么悠闲自得地在休息,要么在草原上疾驰而过。

比如活跃的藏羚羊,它们特别喜欢跟汽车赛跑,考察队的车在马路上开得飞快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车窗外还有这么多可爱的小生灵与你相伴,路途顿时显得趣味盎然。

野驴(左)与藏羚羊(右)

不仅如此,从拉萨一路往西都是高山草甸,就算是比较荒凉的地方,也可以看见生命的展现。

比如,考察队曾经路过一个地方,看见车窗外面有很多粉色的东西,等停车下来休息的时候,发现全部是花朵,由于考察队里面有专门研究植物的专家,他们都能知道这些花准确的名字。

所以,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可以看见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考察途中,采集标本是一项重要工作。考察队员会根据需要,各自采集不同的标本。

有人会在山上采集化石的标本,有人会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放下渔网,捕捉生活在高原的鱼类,然后带回北京,与采集的化石作对比。

当然,有时采集标本也是很危险的,尤其在札达这样海拔几千米的地方,光是爬山就能让人气喘吁吁。

如果在一个剖面上,每几十公分就要采一个样品的话,工作量更是成倍增加;有的悬崖非常陡,甚至需要用绳子沿着悬崖上面把采样人员一点一点放下去采集样品。

尽管如此,考察队员还是不断地从惊险又艰苦的工作中收获意外的乐趣。

寻找化石的最终目的

看到这,大家不禁要问:你在野外找到了这么多化石,也进行了研究,那究竟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寻找化石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物的进化。

大家都知道,生物是进化的。比如,我们看的《冰河世纪》中的远古生物,大部分跟现在的生物不一样。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北美大陆。

其实,中国的很多地方也能找到冰河世纪的这些化石,生物进化的过程就可以从化石中发现。

二是判断地质背景的变化。

化石可以让科学家了解到不同地质时期地质构造变动的情况。例如,整个青藏高原的隆起就可以在化石里找到证据:远古时期,青藏高原所处的位置其实是汪洋大海,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几亿年前就是海洋的沉积物,峰顶的化石就是海洋动物的化石。

所以说,研究不同动物的化石,可以恢复出当时地质构造变动的情况。

三是了解古生物的生活环境情况。

比如披毛犀长着长毛,一定会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我们也会用其他的化石,比如植物的孢子、花粉的化石了解当时的植被,这些化石本身就在讲述地质时代的故事。

野外考察会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野外考察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可是在长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地球变暖或变冷的过程发生了很多次,它有怎样的规律呢?

考察队的研究可以为气候变化规律得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图谱和样式,实际上,这是一面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镜子,或者说是参考的标准。

因此,我们在高原上的考察,不仅是为了满足儿时到野外去的梦想,更是去开展很多科学工作,把地球历史的变化讲给大家听。

除此之外,我们常说沧海桑田,并不只是自然的变化,更是人类社会的变化。

说到变化,在野外观察中,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变化,还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

青藏高原(图片来源:ZOL摄影论坛)

2001年,我们去西藏时,很多当地人还不知道网络是怎么一回事,可是过了几年再去时,所有人都在用手机了。

到了现在,上网根本就不需要用电脑,只需拿着手机,就可以很方便地跟世界联系,我们考察队的工作也在变得更加便捷。

此前,科学家在野外发现一枚化石之后,需要把化石采集、运回北京实验室进行研究,首先修复,然后再跟同行讨论。

而现在,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跟全球的同行实时讨论,大家会给出有关这个化石标本的意见,也会对采集方法提出建议,这样的沟通提高了我们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虽然在高原考察中,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化,但打动我们最多的,还是人类社会的“沧海桑田”。

当然,更欢迎你有机会,加入我们有惊险、有艰苦但又有乐趣的野外考察中,一起感受自然和人文的双重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