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2556字 读完共需3分钟
玩具乱丢、到处乱跑、大声讲话、喜欢争抢......孩子不守规矩,是父母最常收到的投诉。
有些孩子头脑里没建立起行为的界限,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些孩子虽有意识,但自控力差,不能遵守。
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与其指责,我们更该做的,是有效引导。
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图片@洪小璇
作者@七维教育发展中心
在开始之前,请牢记这三点: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规则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可能还会反弹
沟通:规则的本质是认同感,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请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要树立的规则,确保他明白这个规则会为彼此(是彼此!)带来什么益处
家长以身作则、态度前后一致,家庭之间达成共识:如果连我们都对规则随性,只会让孩子觉得凡事都有空子可钻
设定规则清单
Step 1
这一步是家长的准备工作。
孩子在规则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孩子问题在于大吵大叫,而有的在于爱争抢。
当我们准备着手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时,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再沟通、制定要训练的规则清单。
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教会孩子所有的规则行为,所以开始训练时,注意循序渐进。
选取自理或游戏的规则训练比较容易,而一些实用的学业规则,如安排做作业时间等比较困难,所以要对清单做一个先后顺序的排序,明确训练逻辑。
安排训练环境
Step 2
在设定好的学习训练环境中,能帮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期望出现的,而哪些是不允许的。你需要考量以下三点:
什么时候(When)是最恰当的训练时间?
什么地点(Where)是最恰当的训练地点?
什么教材(What)有助于学习训练?
以早上刷牙为例,有些幼儿园小朋友会很抗拒,往往一闹就闹到迟到。那么,从双休日开始练习的效果就要好过工作日。
清晰告知指令
Step 3
在之前《为什么你的指令总会变成「废话」》一文中,我们反复强调:指令的清晰和简洁。
指令需要慢慢给,并确保孩子注意到
你可以站在孩子身边:跟孩子说话时,先确定他在看你,且听得见你说的话。
你可以叫他的名字:「小明,看这边」,待他转头后,才开始进行练习。如果他没有看你,要再次叫他的名字。对那些还没理解人称代词(你、我、他)的孩子,直接叫名字是最直接的。
指令需要简单
孩子的记忆容量有限,注意力也有限,所以身为家长,讲话抓重点也是一种美德。
对比以下两个妈妈的方式:
A妈:小明,注意看我怎么做。好,换你来试试。坐在椅子上。
B妈:好,小明,你要注意哦!我要做一些事情,你看好,你等一下也要做……现在换你了,想想看我刚才怎么做的......你先慢慢来,先把椅子拉出来,对。坐下,把双手放在桌子上,挺直背……等等,不要太快,好,就这样,很好……
很不一样,是吧?
指令需要孩子能听得懂
「把袜子放在第二层抽屉里」、「玩具在大厅的拐角处」、「控制一下你说话的分贝」......
你确定孩子能够听懂你在说什么?
示范:模仿学习
Step 4
示范给孩子看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时比口令的效果更直接。
例如,当我们想要孩子学会「玩好玩具后要收起来」,可以说「收到箱子里」,也可以在下指令之前先示范,和孩子一起蹲下来,「看我,大的小的分开放。」
当确定孩子在看着你时,你的口语指令要尽可能清楚,不过不需要讲解整个动作,这样孩子容易记不住。
设置图标提示
Step 5
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孩子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
比如,一到自由活动,孩子往往就会和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这时候老师就可以组织孩子一起商量游戏规则,并一起把这些规则画成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比如在积木区贴上大大的数字「5」,孩子们进去玩时就知道先数数有几个人,如果已有5个人,会自觉去别的活动区。
尽管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设计的画面比较幼稚,但孩子们能够理解,愿意去遵守,就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规则要好得多。
明确行为后果
Step 6
「自然后果法」是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的教育方法,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积极自然后果法是提前告知孩子攻击行为会带来的后果,让孩子提前了解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
消极自然后果法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当孩子犯了错之后,让他自己感受自己承担其行为后果,进而认识到错误。
两者可以结合实施。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爱乱扔玩具
当孩子乱扔玩具的时候,提醒他:「玩具玩好要收起来,不然下一次可能会找不到!」或:「玩具这样乱扔,当心待会走路摔跤哦!」
如果孩子不听,我们可以偷偷把他最喜爱的玩具藏到床底下,让孩子承担找不到玩具的后果。等到他向我们求助,这时我们可以一脸同情:「玩具找不到啦?真糟糕!不过如果你把所有的玩具整理好,就容易找到了呢?」
妈妈不要帮忙,让孩子自己去一点点地收拾好玩具,再引导他找到床底下的玩具。
这么忙碌一番,孩子切身体会到收拾玩具的辛苦,那下一次就不会再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了。
给予合适奖励
Step 7
及时鼓励,但不总是鼓励
你不应该等到孩子整套行为完全学会后,才给予他奖励。相反的,在一开始,你应该在他有想要尝试的念头,或开始有不错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
例如,当孩子开始愿意跟你进行训练时,及时奖励;当他坐在椅子上,再奖励;然后给一个简单的指令「看这边」后再给一次奖励。
不过,当孩子已经学会了整套流程后,你不用次次这样,而是只要简单地赞美他「做得好」,逐渐用社会性奖励代替物质性奖励。
确保你的奖励物真的有用
如果你在饭后使用孩子最喜欢的点心,那么得到的效果会很差。如果他们已经熟悉某个有趣的玩具,那么它也不再变得有趣了。
所以,想要你的孩子真的很期望得到奖励,请确保这个奖励物是孩子非常喜欢、需要、且是平常不能轻易得到。
奖励不是威胁的手段
当你已经和孩子约好这星期六去动物园,就不要再以此作为要挟,要求孩子满足额外的条件,比如考出某个分数等。
奖励的谈判条件应该在事前就沟通好,如果你因为后续的原因而取消行程,只会影响你在孩子心中的信誉值。
当然,如果在兑现奖励的过程中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可以以取消他下一次的奖励作为惩罚。
培养规则不意味着军事化教育。
孩子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养成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标准。
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更多阅读
更多关键词
参考资料:
[1] Achenbach T. M.,McConaughy S. H.,Howell C. T.(1987).Child/adolescent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Implications of cross-informant correlations for situational specific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1,213–232.
[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mmittee on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2001).Developmental surveillance and screening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Pediatrics,108,192–196.
[3]Angold A.,Costello E. J.,Farmer E. M.,Burns B. J.,Erkanli A.(1999).Impaired but undiagnos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38,129–137.
[4]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5]王晓红.规则与自主.学前教育
[6]王小明.榜样示范法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教育科学
[7]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学前教育研究
[8]吉亚玲「. 自然后果法」在幼儿惜物感培养中的作用.早期教育
图片@洪小璇
? 2017七维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