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汉代的环首刀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大汉军队的主流短兵,其实用性在当时可谓无可挑剔,其刀身细长却不流于纤巧,造型古朴却不显得简陋,在实用性之余,观赏性也足可观瞻。
而且,环首刀的形制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刀剑,尤其是独具风格的环首造型,一直延续到近代。在汉代之后的各个时代,都有大量的环首刀具存在。
上图:南北朝时期的入鞘式环首刀
上图:1991年窦缴墓出土的唐刀
上图:天津博物馆所藏白雪剑,题为清代,但是此剑明代风格明显,存疑。剑柄的云头依然是环首的变形。
上图:抗日时期扛着环首大刀的中国士兵。
对于这个环首是否美观,可谓见仁见智,有人认为环首极具风格,彰显了中国古代刀剑的特有神韵,也有人认为带有环首的柄不如武士刀柄那样清秀美观。
但是在古代,刀剑的作用是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杀敌,美观与否,并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把实战用刀,绝对不会有太多多余的设计。但是,环首这个部件却能跨越两千年的时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汉代环首刀的前辈们。
上图:商代蝉纹青铜大刀。
如上图的商周刀发现过很多,其“刀柄”过短,不好握持,应当为长柄武器的刀头,而非短兵。在那个时代,青铜器尚不能铸造的太长,所以接长木柄的戈、矛、刀才是主流兵器,青铜刀只能铸造成短小的工具。在这类工具刀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部件:
上图:西周工具刀。
这把环首工具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已经饱含了一个穿越三千年的智慧。令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铸刀师的匠心独运。
直到今天,诸如活络扳手一类的工具,依然有这个设计。那么,这个环首的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方便悬挂。
在商周时代,物质文明尚未发达,给这类小刀配以华丽的刀鞘,着实太过奢侈,但是如果随意摆放,又容易被刀刃误伤。所以,匠人们便设计了这个环首,让这些短刀悬挂在厨房之中。
实际上,我们看早期的环首战刀,尽管其长度已经不可同日耳语,却依然能够看到这类短刀的影响。
比如说,这类短刀因为以切削食物为主要功能,加上身长只有一二十公分,故而设计成内弧形,以便其用。今天大家都能想到,将这种设计运用在,军用长刀上面是极不合理的,因为军用长刀以劈、砍、刺为主要作用,内弧的设计,会致使刀的重心靠前靠上,容易导致运刀不正,也影响灵活。
然而,早期环首战刀,却不乏此类内弧设计。
那么,环首会不会也像内弧设计一样,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沿袭,并没有太多实际作用呢?
显然不是。到了后来,均衡刺、劈、砍功能的直刀造型变成为了绝对主流,但是环首这个特征却依然被保留。
所以,我们只能从刀剑的使用方式入手,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通过观察汉代的画像砖,我们会发现,环首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另有玄机。
这些环首上,都系了一根绳子,这根绳子,便是解开我们问题的关键。类似的设计,在唐代壁画描绘的唐刀、宋明浮雕展现的宝剑上也有体现。
说到这里,有经验的刀友或许已经能够猜到,这根挂在环首上的绳子,便是手绳,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部件,其作用在于防止刀剑脱手或者敌人夺刀。在更多的古画和雕塑上,我们都能找到印证。
上图:明代《搜山图》中的二郎显圣真君。
上图:南北朝壁画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刀剑使用者们,非常重视手绳的作用。其实也不难理解,实战之中,经常相互搏杀,敌人也许会手持巨盾钩镶,或者深穿重甲,在高烈度的劈砍之中,防止刀剑脱手,是非常有必要的。
进入近代之后,刀剑的实用性逐渐降低,手绳作为实用工具的机会也慢慢降低,其观赏价值则被进一步挖掘。故而,在一些装饰用的宝剑宝刀上,出现了剑穗和刀彩。
毕竟刀光剑影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刀剑的装饰作用,早已大于其实用价值。但是我却更喜欢朴素的环首和手绳,而不是华丽的剑穗和刀彩。
因为剑穗和刀彩,正如那些华而不实的武术套路,那些虚无缥缈的武林神话,看似华丽,却只是一种自我麻痹和意淫产生的泡沫,更是尚武精神没落的标志。
真正的战刀,就像搏击场上一招致命的绝杀一般,尽管朴实,却是对尚武精神最好的阐释。环首也能起到调节重心的作用,单手刀的话手下面有个东西顶着也更好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