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军队等级到底有多森严?浅论旧日本海军特务士官制

常看二战太平洋战场影视作品的朋友,可能听过一个很特殊的词汇,那就是旧日本海军的特务士官制度,这里的“特务士官”一词并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特务”和“士官”的结合体,而是“特别勤务军官”的意思。简而言之,特务士官制度就是一种日本海军独有的从现役士兵中选拔军官的制度。

▲身穿海军礼服,袖章军衔为特务少尉的金田吉一,他是一名海军侦察机飞行员。

一般的旧日本海军军官,都是毕业于海军兵学校或者海军机关学校的,算是精英培训出来的。战争时期又从有专科学校或者大学学历的青年中,选拔预备役军官的海军预备学生制度。但是总有一些从普通士兵干起,但是天赋异禀的人出现。为了培养这些“士兵中的天才”,日本海军于1920年(大正9年)设立了兵学校、机关学校选修生与特务士官制度。

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每年在服役满5年的海军兵曹长(类似准尉)中,选拔30人入校进行短期培训,合格后授予特务少尉军衔,强制退役年龄也从兵曹长的40岁延长为48岁(特务少尉)、50岁(特务中尉)、52岁(特务大尉),而普通少中大尉强制退役年龄为45、45、48岁。根据统计,普通少尉只要4年的学习就可以授衔,特务少尉授衔时平均服役年龄为16年。在学习期间,优秀成绩毕业的特务少尉,一样能获得天皇奖励的海军短剑,这点和普通学生区别不大。至于工资待遇方面,特务士官授衔都至少是三十几岁了,考虑到要养家糊口,特务士官薪金也比同级普通军官高15%左右。

▲天皇御赐的海军兵学校、机关学校优等生短剑,海军大学优等生是长剑;陆军士官学校、预备士官学校等陆军初级学校优等生是银怀表,陆军大学校优等生是军刀。

虽然经济待遇上略强些,但是政治待遇上,特务士官就很吃亏了。首先,根据军事条令,海军指挥权的继承顺序是以出身分类,其次才看军衔高低。也就是说按照兵科士官(即与战斗直接相关的军官)→机关科士官→预备役士官→特务士官的循序排列。例如某战列舰舰长无法指挥战斗,哪怕还有一个兵科少尉健在,都轮不到特务大尉来指挥。甚至特务士官的名字都不登记在全舰军官花名簿上,可见唯学历论在日本海军中的影响。在军装上亦是如此,特务士官不论是军衔还是符号都和普通士官不同,处处都透着低人一等,客观上也造成了两个群体的矛盾。

▲袖章、领章、肩章从左至右为:少尉(技术科)、特务少尉(军乐科)、兵曹长(相当于准尉)。

例如穿海军第一种军装(藏青色)时,特务士官的领章虽然和普通士官差不多,但是袖章上必须要增加三颗樱花标志以示区别(三颗樱花标志本来是兵曹长的袖章,暗喻特务士官不过是高级准士官而已);穿海军第二种军装(白色)时,特务士官的肩章中的金色横条只有普通士官的三分之二宽;穿飞行服的时候,左臂上的军衔标识也类似于第一种军装,下方要增加三颗樱花标志来区别。直到1942年11月,海军取消了特务士官制度,才做到了形式上的平等。▲旧日本海军着飞行服时佩戴的飞行臂章。

虽然很多书籍和文章都介绍特务大尉军衔是特务士官的最高军衔,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这样,特务大尉是还可以晋升到特务少佐的,只不过条令里统一命名为少佐,没用“特务”二字而已。历史上特务大尉晋升为少佐的人不少,最特殊的是有三个人最终晋升为(特务)中佐,分别是壇原婆娑由(1944年5月任兵科中佐,服役到日本投降)、三泽千一(1944年10月任机关科中佐,同年12月转入预备役当天又被再次征召服役)、酒井常十(1944年10月任机关科中佐,同年12月转入预备役)。

▲特务少尉的第一种军装臂章实物。

海军兵学校毕业的一名少尉,只要晋升八次就能成为海军大将(元帅称号只是荣誉,不是正式军衔),而这三人从最基层的海军四等水兵做起,晋升了十二次成为海军中佐,在日本海军史中成为了公认的“士兵中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