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的苏30和俄罗斯时期的苏30是一回事吗?

海空一体、空地全能、双重任务……这些溢美之词,很容易让人想到苏-30MK系列多用途战斗机。诚然目前苏-30MK系列已经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国家空中力量的主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现在大出风头的苏-30MKK、苏-30MKI和苏-30SM,这些机型的“始祖”也就是“真正”的苏-30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年的苏-30虽然是一款性能卓越的战斗机,却竟然几乎没有获得过任何订货。围绕着这款“连炸弹都扔不了”的战斗机有着太多的谜团,而这段早已尘封的故事,是一个帝国远去的背影。

早在苏-27服役后不久,苏联空军和防空军就因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远程作战能力而对其赞赏有加。在这种情况下,对苏-27进行深度挖掘和改进,也就成了苏霍伊设计局的主要任务。由于具有远航能力的苏-27很适合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上空执行巡逻任务,在其基础上研制一种远程截击机也就成为了题中之义。作为验证,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双座型基础上改装了代号苏-27PU的验证机,1988年夏,代号T-10PU-5的首架原型机开始进行装配,并在1989年的最后一天进行了首飞。1991年初,试飞工作宣告完成,随后苏联为该机授予了苏-30的正式编号。需要注意的是,苏-30也是除苏-27外唯一一个被苏联官方正式承认的编号,日后大名鼎鼎的苏-32/苏-34、苏-35/苏-37、苏-35S事实上都不过是苏霍伊设计局为了出口宣传而自行编造的(当然了苏-34和苏-35S后来也获得了俄罗斯军方的认可)。

图注:T-10PU-5,苏-27PU的第一架原型机

从外形上看,苏-30与苏-27UB没有显著的区别,但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并作出了设计上的改进。苏-30具有更大的方向舵舵弦和能够自动偏转的前缘缝翼,为兼顾强度与减重指标在机身上大量采用钛合金材料。苏-30采用的弹射座椅型号为K-36DM,比苏-27的K-36D具有更高的救生成功几率,后来这种弹射座椅在巴黎航展上两次发挥了“不该发挥的作用”。由于继承了苏-27UB的大容积油箱,苏-30的内油航程达到了3000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后航程更可以达到5200千米,非常适合进行远程空中巡逻。在机载设备方面,苏-30上采用了新型导航系统和和航空电子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在飞行状态下持续工作10个小时。此外,考虑到长航时巡航对飞行员的生理要求较高,苏-30还改进了座舱供氧系统并增设了排泄系统。通过进行上述改进,苏-30在延续了苏-27优异的机动性能的同时,还具有了出色的超低空持续飞行能力,并且可在缺乏地面指挥引导的情况下自行完成作战任务。这样一种远程截击机,即便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

按照苏联国土防空军最初的计划,苏-30量产后将用于替换苏-15、米格-23、米格-25等第三代截击机(俄标)。然而,1991年12月25日,随着苏联宣布解体,苏-30的命运也变得前途未卜。独立后的俄罗斯继续了苏-30的试飞工作,第一架批生产型苏-30在1992年4月14进行了首飞。然而,由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窘迫、国土防空军这一军种又被并入空军,苏-30已经完全没有了列装的希望。最终,俄罗斯空军仅仅接收了5架苏-30,这与当年该机多达15年的生产计划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很显然,由于苏-30在设计上过度强调远程截击性能和空中防御能力,对于其他没有辽阔领空的国家来说该机的优越性能根本用不上,因此苏-30也断然没有出口的可能。英雄尚未建功就已走入末路,苏-30的命运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图注:十分罕见的早期型苏-30。目前该机已经难觅踪迹

不过,常言道“上帝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总会再打开一扇窗”。虽然苏-30的空中截击能力无论是在俄罗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没有用武之地,但其远程作战能力、高度的机动性和强大的武器挂载水平却非常符合潜在国外用户的胃口。为了避免让苏-30这个型号彻底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苏霍伊设计局决定在苏-30基础上研发具备对地打击能力的出口型。1993年,代号苏-30MK的出口型苏-30首次在迪拜航展上亮相,这标志着苏-30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从代表多用途的“M”和代表出口型的“K”来看,苏-30MK在职能上已经实现了从“防御者”到“攻击者”的转变。有意思的是,此时的苏-30MK除了名字以外和当年的苏-30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从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对地攻击武器、已经大相径庭的机载设备来看,苏-30MK更像是一个新设计的型号而非苏-30的改进型;而这架所谓的“苏-30MK”,事实上竟然是苏霍伊设计局为吸引客户用苏-27UB冒充的。

图注:曾在世界各地航展上大出风头的“苏-30MK”。事实上,该机不过是用苏-27UB冒充的展示机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苏-30MK系列被区分成了源自苏-30MKK的“阿穆尔系”和源自苏-30MKI的“伊尔库茨克系”,也与最早苏-30的研制不无关系。苏-30早期的原型机中,最早的一架苏-27PU是由阿穆尔河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KnAAPO)在苏-27UB基础上改装而来,其后的两架则是由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联合体(IAPO)进行改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当时KnAAPO忙于苏-27的生产、根本没有能力再进行苏-30的生产,所以只能将苏-30的生产任务交给IAPO。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苏联解体后KnAAPO和IAPO都拥有苏-30的技术资料,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两条不一样的发展路线。如今,苏-30MK的改进型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对于早已英雄迟暮的苏-30来说,实在不知道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