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也称白暨豚,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生存于长江中下游。
白鳍豚全身皮肤裸露无毛,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体体色略深。
20世纪中期,长江中尚可见到白鳍豚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直至最终不见踪迹。
200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美国、瑞士、德国等6国科学家,采用世界一流技术对长江干流进行调查,却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专家们认为,长江白鳍豚可能出现了“功能性灭绝”,或者,这种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的动物,已经成为了灭绝动物之一。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把长江白鳍豚的灭绝评为十大人为灾难之四,白鳍豚成为50年来第一种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水生脊椎动物,而且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灭绝的第一种大型哺乳动物。
导致白鳍豚灭绝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江湖阻隔、围湖造田等使白鳍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在长江附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的开发,使得长江受到严重污染;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有些人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自然因素:本身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自然繁殖率很低,生长较慢。
2002年7月,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一只雄性白鳍豚淇淇由于高龄自然死亡,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为人类研究白鳍豚的生物学、生态学、人工饲养、行为学、生物声学、血液学、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项研究,随着白鳍豚的灭绝而停滞了。
事实上,白鳍豚在长江里还有少量残存,但是可以肯定是的,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无法延续种群,预计白鳍豚会在十年内彻底灭绝,对于这个,人类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