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旗舰未能救市,小米的七年之痒尚存四大命门

20多天前发布的小米6,似乎是小米成立七年来期望最大的一款旗舰产品,既是小米能否结束销量滑铁卢的关键产品,也是小米重塑品牌形象再次冲击中高端市场的关键。然而,突如其来的“重启门”却为小米6,甚至是小米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几天前,抢到小米6首批供货的网友们纷纷在MIUI论坛流言反馈,最多的问题就是“充电重启”,最终原因归咎于高通的骁龙835,小米6的第二轮销售中抢购依旧。七年是人体细胞完成一次整体新陈代谢的时间,成立七年之久的小米也迎来了自己的“七年之痒”,而小米6的“重启门”是否会是“七年之痒”的先兆呢?

2010的一碗小米粥来开了小米手机的序幕,本着“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情怀,小米赢得了无数吃瓜群众的欢呼,仅仅4年之后,小米便在销量上冲上了国产前三的阵营。对比来看,“七年之痒”等待小米的不是下一个高峰,而是一段持续了两年的低谷。能否在七年这个关键节点实现触底反弹,进而完成一个新小米的蜕变,这也外界希望雷军和他的团队所能给出的答案。

不过透过小米6以及刚刚发生的“重启门”来看,小米的七年之痒尚存在四大命门。

1、品控仍然是小米最突出的问题。

小米第一代产品发布时,热度几乎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彼时小米受宠的原因便十分明显,不是品牌,不是服务,而是赤裸裸的性价比。在小米6的发布会上,雷军讲了很多,但大多都是性能指标,最终让人记住的还是性价比。

便宜不是一个坏事情,在任何情况下“性价比”都有可能成为最大的杀器,这恐怕也是国内手机市场日复一日上演价格战的原因所在。小米所“忽略”的是,性价比背后最大的隐疾恐怕就是品控了。雷军在小米七周年之后的业务动员会上讲了三个关键词,即创新、质量和交付。野心和初衷不言而喻,只不过事情的继续并不如雷军的构想那么简单。

在MIUI论坛上有人做过小米6的问题调查统计,除了被曝光的“自动重启”,“WiFi断流”、“发热异常”、“机身缝隙大”、“按键松动”等问题榜上有名。就目前国内大多数手机厂商的品控水平来看,小米6的这些毛病本无可厚非,只是除了“自动重启”之外,其他品控问题在小米的前几代产品上已经有过前车之鉴。比如小米5和小米Note的“发热门”,红米Note3的“WiFi断流门”,小米4的“点胶门”等等。

小米需要明白的是,品控的解决之道不是宣传工艺上的先进性,更不是用性能来冲淡产品自身的不足。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早已过了那么“发烧友”的时代,如何解决细节上的一系列问题,抱着一颗“匠心”去打磨产品,仍然是小米应该重新思考的。

2、供应链是小米的死亡螺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米开启了国内手机市场“抢购”的先河,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品牌经营此道,小米6的销售方式也延续了这一策略。据爆料称,小米6的首批供货在90万台左右,即便出现了“重启门”时间,第二轮抢购仍然“秒空”,当然其中有多少黄牛的成分还不得而知。

小米的供应链问题曾出现过戏剧性的一幕,在小米如日中天的时候,小米的供应链管理被奉为圭臬,以至于有媒体报道称“从产品定价、谈供应商到确定供应量,每一环都彰显着雷军营销的艺术”,究其核心无外乎依靠巨大且高速增长的出货量,对供应商进行高压管理,并与小米的利益相捆绑。可随着销量的高台跳水,“问题重重”成为小米供应链使用最多的形容词,最直接的就算小米的一些旗舰产品长期缺货,部分产品品质问题频发等。

小米6是雷军亲自接管供应链管理后最重要的旗舰产品,并幸运的拿到了骁龙835的国内首发权。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高通一再否认骁龙835的产能问题,可从早前三星推迟S8的发布日期来看,高通产能不足的质疑并非是空穴来风。目前搭载骁龙835的机型已经出现了三星S8、小米6、一加5、金立S10、中兴天机8等,小米能获得高通多大的供货量直接决定着小米6能否短时间内公开销售。一直以来,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并不是小米所擅长的,早先的产能不足多可以归结于此。

当然,最让小米痛心的或是供应链问题引发的销量下跌。从IDC的数据来看,2016年Q1到Q4,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下跌分别为:32%、38.4%、42.3%、40.5%,全年出货量同比下跌达36%,与OPPO 同比122.2%的增长,以及vivo惊人的96.9%,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也暗示了在供应链问题上,小米较于华为和OV有着致命的差距。而在今年Q1的销量中,小米的市场份额相较去年同期下滑到9%,出货量同比再次下跌7.5%,而最终能否再触底反弹,关键还是能否彻底解决供应链问题。

3、成本定价问题的集中暴露。

尽管小米6的定价比前代产品涨了500元,但在这场国产手机集体涨价的背景下,小米仍旧在坚持性价比策略。依稀记得在小米最疯狂的2014年,红米手机降价到 699 元,并在屏幕上写着大大的“血战到底”四个字。后来小米Note顶配版问世,雷军的回答是:高价并不是高端的唯一代名词,小米坚持贴着成本价走定价策略。

曾经的小米是傲娇的,这种态度源自于高速增长后的“舍我其谁”,不幸的是,小米还没来得及肃清竞争对手,成本定价策略的问题便集中暴露。

一是手机元器件的上涨进一步削弱了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想要生存下去,要么涨价,要么降低质量,这两点是小米无法避免的。

二是规模效应才能换来元器件的议价优势,小米在销量高台跳水后,在供应商体系中的话语权已经大打折扣,涨价恐怕是迫不得已。

三是消费者的喜好变了,他们愿意为差异化或者击中痛点的功能买单,比如快充、拍照、颜值等,性价比的权重大不如前。

四是小米的成本定价的策略牺牲了太多,从供应商的利润到品控的不足,最严重的是牺牲了用户的忠诚度,即便是降价也很难挽回销量。

最明白其中利害的还是小米和以雷军为代表的管理层,但小米6的定价逻辑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便要反攻市场,小米的打法依然是性价比战略。可以理解的是,小米有着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放弃成本定价转向高定价、高成本迎来的可能是更可怕的失败,毕竟拯救小米的品牌认同和产品形象绝非一日之功。

很明显,小米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打法,一方面延续性价比的玩法,用同样的策略冲击中高端市场;另一方面放大小米的生态优势,制造足够的现金流,毕竟线下布局和产品研发都是很耗钱的。换句话说,在销量和价格的博弈中,小米试图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但被伤害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会因为同样的成本定价逐渐回归吗?小米6的“重启门”是个危险的信号,最终时间会给出一个答案。

4、营销驱动的后遗症。

从近几年来看,小米拼命地想要在技术上证明自己,在公关口径上传出最对的就是小米4000多件的专利拥有量,而专利也是国内手机厂商最喜欢用的噱头,只是数量背后的含金量常常颇有微词。不管怎样,小米有着营销驱动的发家史,而这很可能成为小米能否走过七年之痒的又一个命门。

如果把手机市场比作一个江湖,小米在2013年前后是一个自恃清高的侠客,不断挑战江湖的既定法则,引得“六大门派”纷纷对其围追堵截。按照功力深厚来按资排辈的话,小米恐怕一辈子默默无闻,但小米胜在“快”,并摸索出了一整套自我营销之道。无招胜有招,天下功夫唯快不破,这曾经是小米的优势,但当他从独立的侠客成长为门派帮主的时候,功力上的欠缺便成了成长的瓶颈。

手机市场本就是一个江湖,手机厂商们最擅长的便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营销起家的小米免不了陷入几场营销撕逼中。在过去几年中,红米Note 2的换屏门、小米手机3的换芯门、小米5S Plus涉嫌NFC虚假宣传等都被竞争吊打,小米在品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也被一次次放大。除此之外,雇佣水军抹黑华为、投放重金封杀360奇酷、扩散乐视负面信息等业内几场恶性公关撕逼事件,也被证实与小米有关。营销驱动的前提就是保证足够大的话题性,一旦失去了焦点,甚至会直接影响最终的销量。

不得不承认,雷军是一个营销天才,一句“台风来了猪都会飞”搅动了大半个互联网圈,且在一连串的营销驱动下,性价比成为小米最大的代名词,参与感被视为小米粉丝运营的结晶,以及新国货、发烧友等等,不可谓不成功。同时,用户也早已习惯了“狼来了”的故事,当互联网红利消失,错失消费升级红利,连标杆苹果在中国的销量都锐减的情况下,小米的危机无疑是多维度的。

或许走下神坛的小米,有更多的耐心去思考倾听非吹捧的声音,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未来该如何发展,以及变通市场营销的手段。

结语

不同于叫好不叫座的小米MIX,小米6称得上是小米经历低谷之后重拾信心的产品,既有消费者对小米的信心也有小米对产品的自信。首批发售便遭遇“重启门”,小米6救市的希望平添几层迷云,尤其是刚刚有迹象转好的用户口碑再度引来了质疑。

但愿小米能迈过这些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