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事实证明,“抠门”的人活得比较久

勤俭节约不仅是传统美德,还是一个人长寿的关键因素。如果把健康比作一座宝矿,那么毫无节制地开采,就会让它过早山穷水尽;反之,将其护在手心,勤俭节省,才可能健康长寿。

今天,权威专家教你“省”出一个长命百岁。

1、从嘴里省

控饭量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全国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高达30.1%。

其实,每个人都该在美味前学会控制。

做到每餐七分饱,即感觉胃里还没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下降,进食速度明显变慢,若把食物撤走,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专心吃饭、细嚼慢咽、少吃精白米面、多吃粗粮,易于把握七分饱的感觉。

减油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烹调用油25克~30克,用盐不超过6克。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国人平均每天烹调用油41克、用盐10.5克,明显超标。烹调时省油省盐对防治慢性病大有裨益。

要想养成清淡饮食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

选择蒸、煮、炖、焖等少油烹调方式。

要学会使用油壶等量具,定量用油。

少吃酱菜、腌制食品等过咸食品。

除了盐,还应减少酱油、味精等高钠调料的使用。

别总下馆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下馆子吃饭,一餐摄入的脂肪和钠就已超过全天推荐量。应酬时,人们还可能喝下更多甜饮料和酒精。

建议大家回家吃饭,不仅省钱,还益于预防慢性病、改善家庭关系。

如必须在外就餐,最好少点砂锅类、干锅类、卤水类等较咸菜肴。主食选择以清淡的白米饭、白馒头、蒸煮粗粮为宜,少吃面条、饺子、家常饼等加盐面食。

少买洋食品

很多消费者认为进口食品更安全、更营养,其实未必。

发达国家虽然在食品安全方面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也很难杜绝生产中偶尔发生的质量事故,国家质检总局定期公布的“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就说明了这点。

一些洋食品漂洋过海,不仅增加运输成本,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变质和营养流失,不一定就比本土食品好,尤其是果蔬类。

与其盲目追求远道而来的进口果蔬,还不如节省开支,选购本地成熟度较好、营养价值损失较小的新鲜应季果蔬。

2、从非必需品省

省下买烟钱

我国现有烟民超过3亿,72.4%的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中,每年有136.6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

吸烟不仅增加自己患上肺癌、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风险,还会严重威胁家人的健康。不如省下这笔钱,为了自己和家人主动戒烟。

少抹化妆品

大量研究和报道指出,目前有上万种化学物被添加到化妆品中。长期、大量使用化妆品,可能导致过敏、不孕等。

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化妆品”:

每天喝6~8杯水,为肌肤补足水分。

合理膳食,多吃新鲜果蔬,获取丰富营养。

早晚用温水洗脸,清洁油脂和污垢。

睡好子午觉,不熬夜。

做到这些,不仅能省下花在化妆品上的开支,还能打造由内而外的自然美丽。

清洁剂省着用

生活中的洗涤剂、消毒液等,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化学污染,导致肠胃不适、皮肤瘙痒、呼吸不畅,甚至是儿童血液病。

其实,家里并不需要过多的清洁剂,必须用时也应省着用,用量过大非但不能增强清洁效果,还易造成残留。

推荐使用热水、米汤、面汤、玉米粉、小麦粉、豌豆粉等天然物,去油污效果不错,且毫无污染。

用空调想着省电

一到夏天,很多人特别依赖空调,但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对身体不利,腰腿容易着凉,出现酸痛;室内外温差太大,容易感冒。

一些写字楼使用中央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上班族甚至为了御寒穿起薄毛衣,不仅浪费能源,健康危害更大。

夏天使用空调最好想着“省电”,避免长时间使用,温度也不要设置得过低,以不低于26摄氏度为宜。

3、从心里省

“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是当下很多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学会“省心”迫在眉睫。

40岁前,人们往往主动做加法,求知、求偶、求上进,为房子、车子、孩子而奋斗。

这个阶段的人最好做到每日三“省”吾身,自觉反思、检查自己的行为,做到忙碌而不瞎忙,确定明确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减压。

40岁后要做减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少些纸醉金迷的欲望,少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心里才能充满阳光。

进入老年后,本来应该省心,但生活中很多老人并不是这样,总要为晚辈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要不要二胎而发愁。

人到老年应学会放权,把眼光从外向内调整,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牢记“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马牛”,不要过多地为晚辈操心。

4、从运动中省

有些人平常不锻炼,一到周末就猛运动,这么做极易发生运动过度和运动损伤,比如周末爬山,运动量过大,突发心脏病;平时缺乏锻炼,周末踢足球或打篮球,强度过大,导致抽筋或肌肉拉伤。

我们鼓励运动,但推荐科学、适度运动,平时锻炼较少的人和老年朋友更要注意“省力”,不做大运动量和对抗性强的运动,应以舒缓的有氧运动为主。

很多人只知道“动”是运动,却不清楚“静”也是运动,中国传统医学讲究“动静结合”。除了外在运动,还可以进行调节心灵的内在运动,打坐、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