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足联(FIFA)2014年度颁奖大典于2015年1月12日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皇马球星、葡萄牙国家队队长C罗获得FIFA最佳男运动员奖(金球奖),继2008年和2013年后第三度加冕足球界最高个人荣誉,在金球数目上与普拉蒂尼、范巴斯滕和克鲁伊夫并列。
足球界中最重要的奖项尘埃落定了。
获得银球的梅西虽然在2014年没有耀眼的团队成绩,但他仍在2014年创造了多项历史记录,而且全年进球数也是仅次于C罗的58球。但对于梅西来说,再一次失去金球的遗憾也比不上世界杯决赛落败的苦楚。
不过,“梅罗”垄断金球前两名并非新闻,但“新闻”是世界杯得主再一次旁落金球。
如果说4年前梅西赢得金球奖是由于加冕世界冠军的俱乐部队友哈维和伊涅斯塔分流了选票,那么在今年的金球三甲中,只有诺伊尔这一名世界冠军,他却仍排名第三,这确实让很多人怀疑,难道连世界杯冠军都换不来现在的金球奖?
夺世界杯即夺金球?非也!
国际足联金球奖是目前世界足坛的最高个人荣誉。该奖项由以前的《法国足球》金球奖和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先生于2011年合并而成。在这两项桂冠中,创立于1956年的《法国足球》金球奖(欧洲足球先生)更是在以前被视作足坛最具影响力的个人荣誉,以至于今日的奖杯仍以金球命名。
不过最近两天,不少球迷都在热议“世界杯”的价值是否已被俱乐部赛事取代。毕竟自国际足联金球奖创立以来,大赛夺冠的功臣纷纷败给了“梅罗”。而在“老金球奖”时代,在世界杯年捧杯的球队领袖加冕金球似乎已成“规律”。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现象也存在。自1995年金球奖改制以来,到2010年国际足联宣布金球奖与世界足球先生合并,中间经历了3届世界杯。而这3届世界杯的夺冠球队功勋也全部荣获当年的金球奖。1998年的齐达内、2002年的罗纳尔多和2006年的卡纳瓦罗都可称得上是实至名归。
然而,如果放眼于金球奖的整个历史,这个“规律”就不成立了。
很多球迷应该知道,在1995年改制前,金球奖只授予在欧洲联赛效力的欧洲球员。而从该奖项被创办的1956年到1994年,这之间一共举办了10届世界杯。其中有6届是南美两强登顶。但因规则限制,所以即使贵为贝利、马拉多纳这样的球王也无缘金球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雷米特杯时代(1970年以前),拥有贝利、加林查的巴西曾三次夺冠,而在夺冠年赢得金球奖的欧洲球员分别是科帕(1958)、马索普斯特(1962)和盖德·穆勒(1970)。这三个人也都参与了当年的世界杯。虽然未能举起雷米特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世界杯上的表现要优于其他欧洲球员。
1958年,法国球星科帕不仅随皇马赢得欧冠,在世界杯中也率领法国获得季军,自己也跻身于世界杯最佳阵容;1962年的马索普斯特可能是三人中名气最小的,但他是当年闯入世界杯决赛的捷克斯洛伐克中场核心;盖德·穆勒虽然在1970年并没有冠军入账,但他在当届世界杯中攻入10球当选最佳射手,当年也是德甲和欧洲的金靴,个人成绩盖过了进入决赛的意大利球员。
1994年,巴西队第四次夺冠,而荣获金球的欧洲球员是保加利亚前锋斯托伊奇科夫。虽然当赛季有0-4负于米兰的欧冠之耻,但斯托伊奇科夫仍凭借西甲冠军和世界杯最佳射手的荣誉获得当年的金球奖,其风头盖过了以“一己之力”将意大利带进决赛的巴乔。
巴西夺冠年的金球奖得主可以说实力与成绩兼备,且在世界杯上的表现优异;相比之下,阿根廷夺冠年的金球奖得主就略显“低调”。
基冈是利物浦崛起的绝对功勋,也是上世纪70年代继贝肯鲍尔和克鲁伊夫之后的欧洲最佳球员。77-78赛季转会汉堡后却发挥一般,球队仅排名联赛第10。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联赛仅进6球且根本没有参加世界杯的基冈竟然“出人意料”的获得1978年金球奖。不过,基冈的这座“最水金球”很大程度被认为是弥补上一年勇夺欧冠却惜败西蒙森的安慰奖。
1986年的金球奖得主是苏联的别拉诺夫。虽然别拉诺夫在世界杯上表现不错,而苏联队的出局与“政治因素”也不无关联,但别拉诺夫当年只有欧洲优胜者杯冠军和苏联联赛冠军两个主要团队荣誉。且不提在世界杯上创造历史的马拉多纳,即使与获得世界杯金靴但最终获得银球的莱因克尔相比,这个金球也有些“黯淡”。
而在欧洲球队夺冠的年份,大多数冠军队的领袖都会在同年成为“欧洲足球先生”。1966年的英格兰球队核心博比·查尔顿、1982年的意大利“救世主”罗西和1990年联邦德国队长马特乌斯皆如此。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查尔顿以1分优势击败葡萄牙传奇尤西比奥堪称是史上最惊险的金球竞争。
不过,假如有欧洲球员在同一年拿到所有重要赛事的冠军,就可以将金球奖收入囊中了吗?
还真有例外!
1974年,贝肯鲍尔连夺德甲、欧冠和世界杯三座重量级奖杯,而他更是拜仁慕尼黑和德国国家队的双料核心。如此煊赫的成绩若放于今日,贝肯鲍尔甚至可以凭借创纪录的绝对优势问鼎金球奖。可偏偏在这一年,贝肯鲍尔“莫名其妙”的以11分的微弱劣势输给了自己的“手下败将”——克鲁伊夫。要知道,转会巴萨不久的“球圣”同期只有一个西甲冠军入账。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虽然荷兰没能赢得大力神杯,但1974年世界杯给世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全攻全守”的荷兰队和“飞翔的荷兰人”克鲁伊夫。算上这样的印象分加成,“克圣”夺魁也并非不合逻辑,毕竟他也是当届世界杯的最佳球员。
即使是有极大争议的2010年国际足联金球奖,如果按照“老金球奖”的评选标准(媒体投票)来算,最终能问鼎金球的也是当年在俱乐部赛事获得三冠王,同时也进入世界杯决赛的荷兰球星斯内德。
可以说,赢得世界杯的球员未必会赢得金球奖;但在世界杯上表现出色的球员也确实有很大可能会问鼎金球奖。
门将——尴尬的金球背景板
按照上边的结论,这倒是可以解释为何去年没有获得重量级冠军的“梅球王”能击败诺伊尔获得银球,毕竟他在世界杯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当然,诺伊尔名列第三另有原因——因为他是个门将。如果进入三甲的是像托马斯·穆勒这样的前场球员,他倒是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门将是球场上最特殊的位置。如果说其他位置的球员出现失误,那他可能会成为球迷揶揄的“笑柄”;但如果是门将出现失误,毫无疑问他将被视作罪人。优秀门将发挥极其稳定,于无形中化解球队危机,因此像布冯这种顶级门将在赛场上反而极少出现“高光时刻”。
相反,屡屡上演“逆天扑救”的门将也可能会因不善于指挥后防而被诟病。在这种矛盾下,顶级门将既要稳定又要“开挂”,实在是难如登天。
尽管诺伊尔因其在球场上的“神级站位”被很多球迷调侃为“诺前锋”,但他在赛场上的“高光时刻”与C罗梅西两大“刷子”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诺伊尔落选金球几乎是“每个球迷都能料想的结果”,因为他“门将”的位置已经注定他“输在起跑线上”。
事实上,门将能够进入金球奖前三本身就是极其罕见的事情。即使算上以前的《法国足球》金球奖,能够入围金球前三名的门将也只有6人而已。
雅辛自不必多说,他是唯一得过金球奖的门将,也是诸多专业评选中的历史最佳门将。连世界杯金手套奖(最佳守门员)都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意大利两代传奇门将佐夫和布冯都曾得到银球。1973年,佐夫夺得银球奖,而当年的金球奖得主是率领阿贾克斯完成欧冠三连冠伟业的克鲁伊夫;2006年,意大利队夺得世界杯,布冯在赛中表现十分优异,但最终票数却不及队友卡纳瓦罗。
铜球奖获得者有三名,除了本次的诺伊尔,他在国家队和拜仁的前辈卡恩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凭借欧冠冠军和世界杯亚军两夺铜球。
最后一位铜球奖门将可能大多数球迷都不了解,他是1976年欧洲杯冠军捷克斯洛伐克的主力门将维克多。虽然论知名度不及其他几位“历史级”门将,但他也被认为是切赫之前捷克甚至是东欧最强的门将之一。
要知道,即使像班克斯、迈耶和卡西利亚斯这样荣誉等身的门神也从未跻身于金球三甲之列。诺伊尔已经得到了这些前辈都未曾收获的荣誉,这已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门将获得金球奖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一个门将来说,需要出色的发挥和特定的条件才能完成超越。比如率队世界杯夺冠,而每场淘汰赛都是点球决胜,每次都能扑出点球。”这是布冯对现今的守门员赢得金球的分析。
即使诺伊尔是2014年世界杯冠军,即使他是雅辛奖得主,即使本赛季他把守的拜仁球门仅失4球,半程赛季保持不败,但因为他是门将,他的表现不如梅罗出彩,他想赢得金球奖实在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