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大的谜案,刘备与诸葛亮真的非杀关羽不可吗?

按:之前《关羽之死真的是一出肮脏的权力狗血剧吗?》一文有读者提出许多疑点解决,所以在此文再一一解读。

从起兵围困襄樊两城到最终败走麦城,中间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刘备为何不发一兵一卒,眼睁睁看着关羽被杀?这件事如此不合情理,以致有人推测这是刘备的兔死狗烹,为的是给刘禅铺路。

也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借刀杀人,因为关羽肆意破坏他联吴抗曹的方针,不杀此人不利于自己后期政治方案的实施。真相到底如何呢?

(图)桃园三结义

打襄樊是关羽的擅自主张吗?

如果不发动襄樊之战,曹操就不会派大军来救,关羽也不会因为军力吃紧而从江陵调兵,后方的大本营就不会空虚,孙权一方就没有可乘之机,南郡就不会失守,关羽就不会败走麦城。

所以一切的根源在于,关羽为什么要主动挑起这场战争?到底是他自作主张肆意妄为,还是刘备下令让他去打的呢?

史料上没有记载,所以存在争论。

有的人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发,认为这是关羽的私自行动,因为如果要北伐肯定是两路出兵,而自始至终关羽都是孤军作战,刘备并没有兵出秦川。正因为他的擅自行动破坏了北伐大计,加上又多次损害与孙权的联盟关系,终于惹得诸葛亮大怒,借吴人之手除掉他。

看起来好有道理,但恐怕不符合事实。

证据有二:

其一,襄樊是曹魏三大军事重镇之一,这种层次的战役肯定要经过最高领导人,也就是刘备的批准。关羽再如何骄横,再如何与刘备亲如兄弟,也断然不敢擅自行动,毕竟君臣名分摆在那里。身为一员大将,他不会不明白军人的第一天职是服从。

纵观坐镇荆州的十一年间,关羽也没有擅自用兵的历史。四年前,孙权借口刘备夺益州后仍不还荆州,直接出兵攻占了荆州三郡。此时的关羽尚且没有主动开战,一直等到刘备领兵到达公安时,才领命出兵益阳与鲁肃对峙。攻打襄樊,从战略层面上看,重要性起码不会低于这场战役,关羽没有道理这次擅自行动。

其二,在战争之前,刘备称汉中王,封四位重号将军,在这四位将军中只有关羽一人假节钺。所谓假节钺,就如同影视剧中的尚方宝剑,代表如朕亲临,战争状态时可以直接斩杀不听命令的将领而不必请示。在积极准备襄樊之战前,赐他假节钺的权力,无疑是让他能最大限度地调度军队、安排作战各项事宜。因此,赐假节钺一事是刘备授命他攻打襄樊的有力旁证。

如果是刘备让关羽出兵的,但为何自己却按兵不动呢?这明显与《隆中对》中两路出兵的北伐策略相矛盾,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

(图)隆中对

刘备为何授权关羽打襄樊?

其实也很简单,关羽围攻襄樊不是为了北伐,而是为了配合刘备占领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终于占领了汉中,但并不是靠实力大败曹军,而是聚险而守等待对方粮草用尽自动退兵。

曹操虽然放弃了汉中,但一方面将百姓全部移走,让刘备只得了一座空城。另一方面留张郃驻守陈仓,自己带兵退居长安,并没有放弃对益州地区的军事部署。

刘备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只是战略上的成功,经济、军事方面都没有收获,还得时刻提防着曹军。

虽然占领了汉中,但仍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为了稳固取得的战果,刘备授权关羽围攻襄樊。

襄樊是曹操中部的重镇,但这时却只有不到一万的兵力,关羽出兵,曹操势必从他处调兵来救,这样汉中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少。刘备就可以返回成都处理益州内部不稳定因素,进而从容进行下一步布局了。

与此同时,刘备还派刘封、孟达攻占了上庸等东三郡,假如关羽攻破了襄樊,那么就打通了益州与荆州的陆路交通,不仅减轻了汉中的军事压力,也初步实现了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

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

成功了固然好,但就算打不下襄阳樊城,只要吸引了曹操的火力,将他的军事重心从汉中移出一部分,也就达成了战略目的。

可以看出,刘备的本意是让关羽配合自己占领汉中,哪里是所谓的借刀杀人呢?

更何况,丧失荆州的代价刘备承担不起。一旦失了荆州,刘备就丧失了从宛、洛进攻曹操的机会。以后要想反攻北方,只剩下汉中出兵的一条道路,要想成功,太难了,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占山为王。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那为什么又见死不救呢?不是不救,是没法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现在再简单说一下。)

(图)千里走单骑

从七月份襄樊之战到十二月底关羽被杀,六个月的时间其实可以分作两段。

从七月份到十月份,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时候曹操不断派援军,刘备的战略目标达成了,当然不需要救援。

关键是从十月份白衣渡江、吕蒙兵不血刃夺取荆州,到十二月底总共还有近三个月时间,刘备为何没有派人救援呢?

答案其实就在之前的叙述中。

刘备让关羽打襄樊就是为了解汉中之围,他自身军队本来就吃紧。有限的军队中,一方面要驻守汉中,一方面益州也要留一部分稳定局势,可自由支配的兵力很有限。

孙权既然已经撕破脸皮占领了荆州,说明他已经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

刘备这边,派少量军队没有用,派大军出击太过仓促,粮草征集需要时间不说,他也没做好与孙权开战的准备,更何况曹操还在一旁虎视眈眈。

所以,刘备不是不愿救关羽,其实是不能去救。

在刘备原本的设想中,一旦襄樊攻占不下,关羽自然会返回江陵维持荆州的现有格局,根本没有想到关羽会因为水淹七军而急功近利,不破樊城势不回。

也没有料到孙权会突然联合曹操,袭取荆州。

更不会想到自己的小舅子糜芳竟然投降了,使得南郡一夜之间兵不血刃地归了孙权。这一切都大大出乎刘备的意料,让他猝不及防,来不及做充足的安排。

?

失荆州仅仅是关羽的责任吗?

失荆州,关羽的责任当然不可推脱。

因为骄横大意,他丧失了对孙权的警惕,贸然将所有兵力都调往前线,给吕蒙以可乘之机。

又因为不会处理同僚关系,使得糜芳、傅士仁与之不满,进而投降孙权,丧失了后方根基。虽然如此,但此时他仍有两万多士兵在手,还可以一搏。

然而从襄樊返回时,关羽已经失了分寸,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仅没有封锁消息,还多次与吕蒙通信,使得军心被轻易瓦解,两万多的士兵四散逃往,到后来只剩下了几百人,至此,最后的一线生机也荡然无存。

但不应该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关羽,刘备也要为此负很大责任。

关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孙权撕毁同盟关系,偷袭荆州。

这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但作为领导人的刘备应该能考虑到这一点。因为在之前的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已经要撕破脸了,只是由于曹操的介入,暂时保持了和平,但联盟的危机丝毫没有消除。

建安二十四年的这一时刻,刘备攻占了汉中,暂时解除了曹军对益州的威胁。荆州的关羽又威震华夏,似乎随时可能攻克襄阳。

一旦攻克襄阳,那么益州、荆州可以通过陆路相连。只要后方稳定,随时可以出兵北伐,当年的战略目标就能初步实现了。这对刘备是大好局面,但对孙权却是大大的威胁。

当初孙刘联盟的基础是孙强刘弱,面对关羽的节节胜利,刘备势必要考虑到孙权一方的感受,他会不会坐视自己不断壮大?如果不愿意,他会不会有所行动?鉴于荆州的重要性,结合两家之前的矛盾,这样的考虑并不过分。此时的刘备,急需调整战略重心,巩固荆州地位。

况且关羽本身只有三万左右人马,既要围攻襄樊,又要驻守后方,兵力肯定不足。

平定汉中后,刘备应该派一支人马前来支援。就算没有军队可派,也应该把诸葛亮调回去协助守卫荆州,确保万无一失。但面对荆州的潜在风险,刘备什么都没做。

刘备、诸葛亮此时在干吗?忙着做帝王梦呢。

夺取汉中后,刘备有些志得意满,回到成都后,没有想着下一步的战略规划,而是忙着建造宫殿,《典略》中记载,“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诸葛亮等人也是忙着献祥瑞,劝进刘备称王。

终于在汉中战役后不久,刘备就称了汉中王。

而且在曹丕称帝后,刘备也火急火燎地称了帝,距离他称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刘备这边忙着做帝王梦,孙权那边也在忙活着,不过是不同内容。

他既要忙着调整对曹策略,修复彼此关系。又要忙着不断示弱以麻痹关羽,并在暗地里偷偷部署作战安排。

就这样,双方都在上演着不同的大戏。

只不过一方是称王大戏,一方是夺荆州大戏。

于是,一方全无戒备,一方举国动员,荆州的易主只是早晚的事情,关羽败走麦城不过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

(图)孙权

诸葛亮去哪儿了?

有人说,就算刘备一时昏了头脑,可作为军师的诸葛亮怎么却不提醒他呢?是不是故意报复关羽,铲除后患呢?

当然不是。

前面已经说到,关羽的此次行动并不是擅自行动,也不是为了北伐,目的在于配合刘备占领汉中,所以并不违反诸葛亮的战略规划。

至于说他破坏了诸葛亮力主的孙刘联盟,更是找错人了。刘备才是始作俑者。

当初孙权派人接回孙夫人,已经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但刘备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还又娶了个新媳妇。

后来在建安二十年,刘备更是亲率大军,几乎就要与孙权开战了。所以真正不把孙刘联盟放在心中的,首推刘备。

诸葛亮不仅没有动机除掉关羽,其实也没有能力这么做。

(图)诸葛亮

关羽是武将,而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基本以内政后勤为主,不参与外出作战,《三国演义》中的军师形象只是一种想象罢了。

建安十六年以来,刘备真正倚重的谋士是法正,夺益州、占汉中,法正居功甚伟。所以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才会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劝服主公不让东行,即便出兵,也不会有此惨败。

因为诸葛亮在军事上插不上话,所以无论他提不提醒,刘备大概都不会采纳他的建议。

因此,对于关羽之死,诸葛亮的责任可以剔除掉。

最后多说一句,对于诸葛亮,近来有很多人进行暗黑化处理,其实没有必要。

史料就那么多,都摆在那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当得上伟大政治家的称号。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江河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