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富含钙元素的中子星,天文学家也搞不清它的来历

近二千年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观察到第一个人类记载的超新星,在公元185年,他们目睹了一个明亮的“客体星”照亮了夜空。

几千年后,科学家们对剩余的超级新星RCW86的产生提出了各种解释,而现在一群天体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已经总结了超级新星产生的原因:超新星是由双星系统中一半系统发生爆炸而产生的,发生爆炸的一半系统用大量含钙质的重元素轰炸了另一半没有发生爆炸的星体。

在以前的一项研究中,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Vasilios Gvaramadze假设,RCW 86(见下文)的梨形外观可能是由于超级星体在“气泡”边缘附近发生爆炸而形成的。这种气泡是由于巨大星体的移动产生的风而形成的——人们把这种气泡叫做“风气泡”。

使用Chandra X射线天文台的数据,他能够检测到一个名为[GV2003] N的候选中子星,这颗中子星被认为是RCW 86超新星产生之后剩下的中子星。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B. Williams (NCSU)

当一颗星星耗尽其核燃料并到达生命尽头时,超新星就可能会产生——这时,星星开始消耗自己的核心。当核心崩溃时,巨大的爆炸就会发生,从而产生了超大质量的黑洞或中子星。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超新星造成了中子星[GV2003] N的产生,但只有一个问题亟待说明。 中子星应该是非常暗淡的,但2010年的数据显示,[GV2003] N其实是非常明亮的。

“为了确定[GV2003] N的光学性质,我们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2.2米望远镜上的光学/近红外成像器GROND获得了其图像),”Gvaramadze说。

观察引入了另一个难题。星星发射出的光线表明它是和太阳类似的G型星,而作为G型星, 它似乎产生了太多的X光射线。

科学家们目前还不知道最终的结论,因为科学家们毕竟还没有专门观察某颗星星。

“鉴于G星的X射线亮度应该明显小于[GV2003] N的亮度,我们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由中子星(如[GV2003]N的X光可见的星)和一颗光波长可见的G星组成的双星系统。”

图片来源:Vasilii Gvaramadze

这意味着,在这个双星系统的进化中,超新星原本处在一个戏剧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其中一个星星的爆炸会产生大量的重元素并污染其旁边的星星——使剩下的星星大气中的钙质含量是爆炸前的六倍。

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该小组检查了用ESO超大型望远镜在智利拍摄的观测数据。 测量确认[GV2003] N是一个双星系统,两颗星星每月绕轨道一次。

研究人员承认,我们对这个星星系统还不甚了解,但是这次的发现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来了解这些稀有的富含钙的超新星——目前科学家对此还所知甚少。

基于这一目的,Gvaramadze和他的团队打算继续研究[GV2003] N,看看还能了解到什么新的信息。

“我们想要确认这个双星系统的轨道参数,估计这一超新星始祖的最初和最终的质量以及中子星产生时的启动速度。” Gvaramadze说。

“另外,我们也打算测量G型星大气层中其它元素的丰富程度,在此所获得的信息对于了解富含丰富钙质的超新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sciencealert,译者 晴空飞燕,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