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业绩频现变脸,IPO大扩容问题多多

2016年11月份以来,A股市场IPO发行节奏骤然提升,时至今日,市场基本上保持一周一批次的发行节奏,月均筹资规模明显增多。当下,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却逐渐演变成市场的常态现象。

IPO发行节奏明显加快,这是近7个月来市场的真实写照。但,在IPO加速发行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股市再融资审核趋严、减持规则的完善化预期等,而这一系列举措,似乎也在对冲着IPO加速发行的冲击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属于IPO新规模式,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取消了预缴款申购机制,大大提升了存量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有效减缓了新股发行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分流压力。但,在新规之下,A股市场却进入到全民打新的时代。受此影响,投资者打新综合收益率骤然下降,而新股中签的难度也大大提升了。

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确实非常迅猛。在IPO大扩容的背景下,存在多年的IPO堰塞湖问题,也在加速泄洪,为部分企业开拓了有效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强化了股市对实体经济服务的需求。

“两多两少”问题,始终存在。其中,“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无疑困扰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出路,而企业无法有效拓宽融资的途径,为了存活,更可能通过部分民间借贷等渠道完成融资的需求,但这背后,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负担,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由此一来,为IPO堰塞湖加速泄洪,却成为了当下的关键任务,而IPO发行节奏的骤然提升,也给部分企业拓宽了融资的途径。至于新三板市场等途径,也为大量的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渠道。

今年前4个月,A股IPO数量大幅提升,而股市月均IPO发行规模也创出了新高水平。按照当前的发行节奏,全年IPO融资规模大幅飙升,也将会是预期之内的事情。由此一来,用“IPO大扩容”来描述当下的市场情景,也并不为过。

但,在IPO大扩容的同时,我们却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中,随着IPO的加速发行,新股上市后的平均涨幅有所缩小。但,从发行价到二级市场上的开板,新股平均涨幅也是相当惊人的。至于部分低价发行的新股,更是有着数倍以上的涨幅,打新的诱惑力依旧存在。不过,在新股爆炒的同时,也存在价格提前透支掉未来盈利预期的风险问题。然而,因市值配售等因素的存在,大量资金聚集打新,关键看重了新股颇具诱惑力的赚钱效应,而一旦这一赚钱效应大为减弱,则对股市冲击还是不可忽视,如何让新股理性炒作,又让打新热情不快速降温,这实际上还是考验到治市的智慧。

再者,次新股存在不少业绩预喜的情况,但同时也存在部分业绩变脸的问题。其中,从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报告来看,部分上市公司刚刚登陆A股市场,却在颁布一季报业绩的时候,发生了业绩预减乃至亏损的状况,而这种业绩变脸的速度,还是出乎市场预期的。由此可见,企业信披、审核等环节上仍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企业上市前的会计处理方式,也或多或少导致了上市公司上市后不久出现业绩变脸的问题。

与此同时,新股上市后遭到爆炒,大股东、高管及相应的机构资金,瞬间实现身价暴涨。至于中签新股的投资者,还是为数不多。但,随着新股完成上市的过程中,待一定的限售股之后,将会迎来密集的限售股解禁压力,或期间存在一些再融资等抽血行为,密集的减持套现乃至抽血问题,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分流压力不可小觑。

除此以外,核准制模式下,随着IPO发审提速,IPO发行节奏明显提速,或仍存在一些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问题,而此前冯小树事件也暴露出核准制模式下的系列问题。

由此可见,核准制模式下,发审委把关能力很关键,但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问题,依旧是最具风险性的问题。不过,核准制模式依旧还能够抵挡住一批不合格企业,而未来注册制模式下,以市场作为主导,而监管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在此期间,企业信披质量可否达标、市场优胜劣汰功能可否完善等因素,就成了关键性的问题。但,就目前看来,全面铺开注册制的条件,还是不够成熟。

IPO加速发行,一周一批次的发行节奏逐渐成为市场的常态现象。但,大扩容之下,暴露的问题不少,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则对股市的影响还是不可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