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多谬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必将战胜邪恶”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荒谬”!
01理想国的自我宣传
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所谓的知识分子,就是拿自己的世界观当知识,来奴役有知识却无知的人。
听说《人民的名义》也是小说改编来的影视作品,看完后我彻身被里面“出淤泥而不染”的善恶观污染了,也被它吓唬三岁小孩的逻辑实力恶心了一把。
这种大脑发育不良的幼儿精神鸦片,是怎么做到麻醉并残害观众的独立思想的?我一直很好奇。
先说故事的一开始,副市长丁义珍出逃美国,本以为会像现实情况那样逍遥法外,结果却使人哭笑不得,这个有才干的“坏人”在这个自由的国度活不下去,被黑社会欺压到华裔餐厅洗盘子,一度想回国坐牢也不想待在这个“bullshit”的地方。
丁义珍应该是史上最脑残的出逃官员了吧?电视剧这样草率地震慑山中虎,现实中的老虎却极有可能笑而不语冷眼旁观,但你这样赤裸裸地嘲笑观众的智商,我就不得不呵呵以对了。
剧情不引人入胜,使作品难免流俗。有一种失望叫做,先有了殷切希望,然后失望到底。《人民的名义》就是如此。
反腐的故事平铺直叙,没有让人心跳的感觉,而是像展开了一幅平庸无奇的画,除了内容越来越多,没有足以惊艳的。
从侯亮平火速攻破“小官巨贪”赵德汉开始,往后只不过走马观花牵扯出一系列贪腐核心利害人而已:丁义珍、蔡成功、欧阳菁、陈清泉、刘新建、赵瑞龙、高小琴、祁同伟、高育良、赵立春。几乎都是这个举报那个,那个供出这个,然后就这样,贪腐一条龙顺其自然地被端掉了。
中间或许出现了一些剧情反转,比如侯亮平被实名举报,但也轻松化解。总之,胜利的车轮碾过邪恶派那不堪一击的尊严,顺利通往正义的尽头。
故事,终。
原谅我无法原谅这种苍白无力的纪录片。它更像是一场面对全民的普法宣传,结局毫无悬念。
02有温度的人与冷冰冰的法
还是得承认,这匹被称为“最强反腐剧”的电视台“黑马”,确实看得大快人心,因为好人和坏人依然处于非常鲜明的对立立场,坏人最终遭受恶果,好人形象得以升华。
没错,我觉得自己看了一遍《喜羊羊与灰太狼》。
万万没想到,直到全剧结束,打动我的只有两个人。准确地说,是两个“坏人”——祁同伟和高育良。
为什么是他们俩?因为我觉得只有在他们身上,才看到了真实的人性。他们才是有温度的,而他们的对立面,站着的是一堵怀揣正义与人民的人墙,这些人的手中都按着一本书叫《法律》,浑身散发不出一丝人气。
侯亮平面对自己如父如兄的启蒙老师,除了敬佩就是谴责,当然还有惋惜。但几乎就在高育良败相初露那一刻,侯亮平就已经站在了正义的高楼居高临下,他的这种自然反应令人惊奇,说不上是幸运还是悲哀,居然从正义者联盟中看不到一丝人之气息,仿佛他们就是正义的机器,不顾一切地绞碎犯罪与邪恶。
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与法?非黑即白,铲除一切黑,留下一堆白。我们的世界果真如此简单,就像看一部动画片?
我更欣赏祁同伟和高育良。并非因为他们知法犯法罪大恶极,而是因为他们有感情有人性。祁同伟的感情将个人魅力推至全剧巅峰,沙书记不能及,李达康更单薄。高育良一句“还是你最好”和“下课”,戳中泪点。让我来选,我也不愿做一个冷冰冰的一维的人。人本复杂,何来无瑕?
在这个故事中,正义的一方失去了真实,邪恶的一方反而血肉丰满。作品无罪,只是犯了一个常规性错误——使善者空虚,不善者充实。就像正义低着头接受罪恶的审判:罪恶诘问善恶为何物,正义默然不语。
这种故事的“气质”并非《人民的名义》所独有,然而它也没有为此类作品挽回什么颜面。
03故事里的,看不懂的
看故事的人最容易置身其中去思考问题,很少有人观棋不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祁同伟喜爱的那篇小说《天局》,直达人的灵魂深处。
《天局》讲述的是“棋痴”浑沌,在寒冬的一个雪夜被困山岭,抱黑石取暖,结果铸成一盘棋局,浑沌以黑石为子,与幻想中的冷血天人搏杀棋艺,最后以自身充当一枚黑子,跪死在棋盘一角,最终“胜天半子”。
故事原文震撼人心,哲理颇深,据说是作家矫健痴迷棋理时所悟而作。值得一提的是,矫健先生正是该剧的首席策划。
“胜天半子!”读完《天局》全文我才明白,为什么祁同伟会喜欢这篇小说。因为他确实很像“浑沌”那个棋疯子,在与“天”斗棋将败之时,舍命自当棋子才挽回败局,胜天半子。而祁同伟就是这种“逆天也要改命”的赌徒,就像高小琴说的:“自己不成为玩物,又如何让他人成为自己的玩物?”
这就是祁同伟的性格映射,他本人就是一个立体的悲剧。现实中有多少这样的人呢?拼上性命,也要与天搏斗。
结尾处,侯亮平对吴老师说:“您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吴老师在前面说的话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这对师生如此引经据典的对话,可能很多人都不明就里。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侯亮平的那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出自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这个词放在这里虽然与故事整体格调一致,但侯亮平却用它形容吴老师,似乎有点刻薄,但也不得不发人深思:体制内到底有多少人,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吴老师的话引自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大概高中的文科生都熟悉这个哲学观点,但这句话往往被很多人断章取义。“存在即合理”的原文翻译应该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而我们经常误解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这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吴老师用这句话形容自己的处境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她的现实遭遇,确实是作出现实性的选择之后,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那么吴老师面对的无奈选择,放到名利场上,是正义还是罪恶呢?可能我们真的说不清楚,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不会去考虑。那么又何来评判?
04金庸的境界高在哪里?
并没有看《人民的名义》原著,有人把它解读得神乎其神,说其中的人物在《万历十五年》都有原型。如此看来,原著本有深刻涵义,却被拍成了孩童读物,如果原著真的水平很高,那么电视剧简直就是原著的败笔。
故事可以分为三条主线:李达康的廉洁线、侯亮平的反腐线,以及郑西坡父子的平民线。除了第三条线与剧情出入很大外,其他两条线都看似没毛病。
不过越看李达康这条线,就觉得讽刺性很强。很多观众追捧李达康,刚开始还能理解,后来一想,李达康除了辛勤工作不贪腐外,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好。不可否认,我对他的好感趋势就是下山,越到最后他的形象海拔就越低。
总的来说,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但是不值得喜欢,放在生活中,你同样不会喜欢一个独断专行、不讲情面的大男子主义者。李达康的被追捧,让我觉得这是个悲剧,而整部剧,格局和思想性比金庸差很远。
论格局,金庸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人民的名义》说:“法律就是正义。”格局高低,任君品味。
论思想,金庸的书中没有单纯的坏人和好人,只有阵营不同的派别,因为贪念而掩盖真善美的失足者,甚至有一些坏蛋如《天龙八部》里的“南海鳄神”岳老三,他屡次放过或帮助段誉,能说他是纯粹的坏人?还有西毒欧阳锋,在《射雕英雄传》里他十恶不赦,疯癫之后在《神雕侠侣》里对杨过恩重如山。所以金庸对人和世事看得很明白,也讲得很明白,只是很多人悟不明白。
反观《人民的名义》,就如上文所说,非黑即白。它的世界观就是这样,所以作品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正就是正,邪就是邪,没有亦正亦邪的存在,只有正道是沧桑,邪魔歪道只能回头是岸。
由此观之,境界孰高孰低,堪可见底。
曾经喜欢并且只喜欢过一部网络小说,就是前不久被拍成电视剧的《诛仙》。喜欢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它洋洋百万言只是探讨一个问题:何为正,何为邪?到结局都没说明正邪有什么区别,然而整部书却给人很深的感悟:主角游走于正邪之间,站在阴暗的角落拯救正义的一方。
国学大师熊十力说,读书要先看它的好处,再去批评它的坏处。
《人民的名义》也是一本书,好处就是给人正能量,惩恶扬善,坏处就是麻痹人的思想,比心灵鸡汤还腻味。
相比于主旋律的“政治正确”,可能我们更需要独立的想法。
苏小邪,情感治愈系90后,知道日报特约作者。人生三不求:写作,读书,旅行。
公众号:浮木文学(fumuwenxue)。欢迎前来分享你的故事。